明年青島示范海水稻種植面積達1000畝,計劃2019年青島海水稻種植面積達10萬畝。9月7日,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在青島舉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表的《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主題演講備受關注。據悉,自2016年青島率先在全國成立海水稻研發中心以來,第一代海水稻預計年內就可嘗鮮。
青島明年種植千畝

“海水雜交稻能夠利用鹽堿地大幅度增產糧食,我們計劃在三年之內培育出耐海水濃度0.3%到0.9%的高產雜交稻,畝產300公斤以上,計劃2019年青島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十萬畝。”7日,在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發言備受關注。這位已經87歲高齡的老人,不管走到哪,講的是充滿泥土氣息的水稻,始終如一。
水稻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據悉,目前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堿地,亞洲有3.2億公頃,占全球的1/3以上。我國有1億公頃的鹽堿地,其中有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發展海水稻。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雖然已經87歲高齡,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究。在前期多次實驗的基礎上,2016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終于落地,目標是在三年內打造耐鹽堿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設立耐鹽堿水稻育種及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和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三個研發方向。
“青島環擁膠州灣,很適合研究和推廣海水稻,我們計劃到2018年示范海水稻面積一千畝,2019年計劃十萬畝。”袁隆平說。
年底吃上青島產海水稻
“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保障世界和我國糧食安全非常重要,而水稻是改良種植鹽堿地的首選糧食作物。實驗的海水稻是海水雜交水稻而不是海水常規稻,這一技術正趨于成熟,目前已經審定的耐鹽堿的水稻品種有七個。”袁隆平說,雖然試驗基地選在膠州灣,但并不是說單純地針對青島的地域特色研發一種海水稻,而是要根據不同緯度、不同海拔等選育出可以在全世界種植的一系列品種,并將一系列品種進行產業化。
據悉,經過一年多的實驗,目前青島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播種的海水稻長勢喜人,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將收獲。
袁隆平介紹,海水稻是在灘涂生長,海水的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的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此外,海水稻在惡劣的野生條件下生長,沒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蟲害,其抗病性較強,加上其鹽堿度和耐鹽基因,可以說是天然有機食品。
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在袁隆平規劃的“時間軸”上,青島只是一個試點,選育成功后將推廣到全國1億畝海水稻鹽堿地。按照每畝增產最低300公斤來算,每年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糧食。
“300億公斤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湖南省是一個糧食大省,每年的糧食總產量包括水稻、小麥、玉米等等,可以養活8000萬人口,這是我們的目標。”袁隆平說。
袁隆平在演講中提到,“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谷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提供27個人的糧食,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目前人類面臨的嚴峻問題。”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7%以上。全國水稻平均產量是每公頃6.4噸,雜交水稻每公頃7.5噸以上。每年增產糧食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口。如果雜交海水稻成功推廣,每年又可以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旭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