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存的1億公頃鹽堿地中,山東就有2000萬畝。長期以來,在鹽堿地上種出糧食,成了沿海地區農民的愿望。袁隆平介紹,所謂海水稻是指抗鹽抗堿性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堿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于1%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培育海水稻有兩種途徑,分別是常規育種方法和分子技術。常規育種方法就是利用雜交栽培手段將目前處于半野生的海水稻進行育種,從而提高產量和抗鹽堿度。分子技術就是用生物工程技術將半野生海水稻中的抗鹽堿基因找到并克隆出來,轉移到高產栽培品種中去。“這兩種技術都可行,我們有把握培育出高產的海水稻?!痹∑秸f。

  然而,袁隆平也坦言,海水稻畝產較低的整體狀況短期內很難改變。因為目前海水稻主要在南方種植,還處于半野生狀態。想要全面推廣,還需突破75—150公斤/畝的低產量現狀,以及克服南北方土地酸堿度的差異問題。

  不過,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已經著手建立水稻基因譜系研究、土壤改良、種肥藥植保研究、稻谷烘干存儲、加工碾磨過程、大米烹飪水量配比、烹飪曲線研究等全生命周期品質食味的軟硬件研究平臺。利用智能化烹飪終端,建立全國乃至全球稻米烹飪大數據云平臺,打造全球首個分布式稻米口味互聯網+研究平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旭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