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午,天氣悶熱潮濕,在濟南二環東路,新增的遮陽棚給在此等待紅燈的騎車人提供了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這種美觀又輕便的遮陽棚最早出現在經十路舜耕路口,從7月份起,逐漸向濟南多個路口擴展,獲得市民紛紛點贊。遮陽棚的安裝方歷下交警告訴記者,此舉更重要的是要讓慢行交通的參與者們感到舒適和方便,倡導綠色出行理念。

安裝棚頂后 路口守法率超九成
7月12日,濟南市今年的首處行人和非機動車路口遮陽棚在經十路與舜耕路交叉口安裝使用。遮陽棚采用的是高級玻璃絲纖維材質,張力大、伸縮性強,使用壽命可達15年。遮陽棚的安裝方歷下交警大隊宣傳科科長吳子恒告訴記者,“由于遮陽棚的外形很像兩只白色羽翼,而濟南市的市鳥又是白鷺,所以將此命名為‘白鷺遮陽棚’。”
在此前,不少行人為躲避烈日,停在離路口數十米遠的樹蔭下等紅燈,更多的行人只能焦灼地忍受暴曬。遮陽棚的出現,給備受炙烤的路人提供了一片陰涼,雖然此處信號燈時間不短,但十余米長的陰涼基本可以覆蓋一個信號周期內在此等待的行人。
遮陽棚安裝之后,不僅納涼遮雨的功能備受市民歡迎,而且還有效提高了路口守法率。16日上午,記者在安裝了遮陽棚的經十路歷山路口和未安裝遮陽棚的歷山路北園大街路口,選取了兩個方向的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情況進行了統計。根據粗略計算,一刻鐘內,有遮陽棚的路口經過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數量一共是180人次,沒有遮陽棚的路口是165人次。總人數相差不大,但是闖紅燈的人數卻相差挺多。裝了遮陽棚的路口闖紅燈人次是9人,沒裝的路口闖紅燈人次23人。再加上一些越線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沒有安裝遮陽棚的路口守法率約為70.3%,安裝了遮陽棚的路口守法率達到92.7%左右。一個遮陽棚,讓路口的行人和非機動車守法率“上升”了20個百分點。
目前已在近十個路口陸續推廣
“近年來省城一直在呼吁綠色出行,也相繼采取了拓寬行人和非機動車道等措施。但是我們發現,一到夏天,因為天氣的原因,一些本來已經改騎自行車出行的車主又開始開車了。所以,提倡綠色出行的同時更需要提高慢行交通參與者的舒適度,才能促進大家遵守交通法規,減少不文明現象的發生,同時,這也是一個城市人性化管理的體現。”吳子恒表示,在考察了杭州的經驗后,歷下交警決定將經十路與舜耕路路口作為試點,并向區政府提出了設置遮陽棚的思路,得到區里的大力支持。
在經十路與舜耕路路口試點成功之后,歷下交警隨即又在近十個路口陸續推廣,目前,經十路千佛山路口、經十路歷山路路口、經十路山師東路路口、經十路山大路路口、甸柳莊路口也已安裝了白鷺遮陽棚,另外,解放橋路口和經十路環山路路口的遮陽棚也正在安裝中,近期就能正式使用。
其實,早在四年前,濟南就曾經在天橋南和經七緯二路口安裝過兩處遮陽棚。當時的遮陽棚為尖頂、方棚,靠支架立在非機動車道上,采用的是“廣告養棚”的模式。不過,兩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在非機動車道上設遮陽棚便被叫停,因為相關部門認為非機動車道安裝遮陽棚會破壞市容整體環境,而遮陽棚上印小廣告更加不允許。吳子恒表示,盡管升級版的遮陽棚造價不菲,單頂的成本在五六萬元左右,但棚面絕不允許加印廣告,更傾向于便民交通設施,純屬公益性質。
利用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
除了白鷺遮陽棚之外,今年以來,交警部門的各類“黑科技”陸續亮相,專門針對路口秩序維護和交通違法的治理,其中不少都屬全省首次推行。記者梳理了一下,這些高科技試點路段近6成選在了歷下轄區。
今年2月份,經十路千佛山路路口首設“闖綠燈”監控抓拍系統,當司機遇前方機動車停車排隊等候或緩慢行駛時,不得在人行橫道、網狀線區域內停車等候,否則將被攝像頭自動抓拍并處以100元罰款。
3月份,交警部門在經十路與舜耕路交叉路口率先安裝了“智能人臉識別系統”,可對斑馬線進行24小時不間斷地監管。該系統通過視頻檢測到行人闖紅燈的行為,對人臉進行實時提取和識別,自動儲存闖紅燈的人臉數據,并通過搜索比對,結合大數據運算,核實違法人員的身份。
今年8月7日,曾火遍國內車友圈的潮汐車道“拉鏈車”在濟南旅游路落戶。“拉鏈車”作業速度為5公里―10公里/小時,可設置車道寬度并有序地實現水馬變道作業。
同月,3處遠光燈抓拍設備在經過前期一個多月的測試運行之后,正式啟用。據了解,遠光燈抓拍設備的有效率均超過50%,其中僅經十路環山路口一個月就抓拍回傳濫用遠光燈違法800多起。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高科技”設備的推廣使用,說明交通部門整治路口秩序的重心已逐漸由簡單的“限制”轉向“精細化管理”,不僅改變了以往的交通治理方向,更帶出一種新的城市治理思路,即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真正緩解城市道路秩序問題。(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