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9月,山東人的朋友圈頻頻被“金秋藍”刷屏。隨著采暖季的臨近,這樣的藍天白云還能持續多久?近日,記者從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了解到,為落實省政府秋冬大氣污染防治部署,公司將對全省10萬城鄉用戶實施冬季采暖“煤改電”工程,改造供暖面積達900萬平方米,以清潔采暖助力今冬“藍天夢”。
齊魯晚報 記者 王瑞超 通訊員 郭軼敏 徐寧 張治林
供暖費用不漲 采暖“煤改電”悄然至
燃煤供暖已成為冬季北方地區霧霾天氣頻發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工業小鍋爐、居民散煤燃燒對低空PM2.5貢獻較大。作為能源消費大省的山東,能否降低冬季煤炭消耗,是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所在。
在已經完成改造的濟南飲虎池街一小區,居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去年的取暖費還是按照熱力公司的統一標準繳納,沒有改變,家里的溫度也跟之前沒有區別。
該小區的楊女士居住的是財政部駐山東辦事處的單位宿舍,去年采暖“煤改電”后,家里的溫度提高了,“以前16度,開著暖氣在家穿棉襖,去年達到18度了,跟改造有關系。”他們的供暖費也沒變。
記者發現,昔日的燃煤爐口已經封住,高高的大煙囪也成了擺設,取而代之的是市中區房地產開發公司熱力公司的能源站,其中整套設備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兩臺鍋爐以每臺8000千瓦的負荷帶動起小區部分及周邊片區近13萬平方米的居民樓供暖。
據濟南供電公司營銷部的孫大偉介紹,該小區的采暖“煤改電”方式屬于集中式改造,供電公司和所屬熱力公司的成本會提高,但居民的供暖成本并未改變。
分散式采暖有補貼 補電價每戶千元
與濟南不同,德州市的多數地區采用“煤改電”分散式采暖。
國網山東省電力營銷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通過與各地政府積極協商,推動出臺了不同標準的支持政策,“以德州市為例,在設備購置方面,當地政府將給予每戶4000元的一次性補貼。在電價方面,政府每戶每年補貼1000元,期限3年。同時,‘電代煤’居民用戶,采用電鍋爐、電地熱等方式采暖的,年用電量超出4800度的部分,暫不執行居民階梯電價第三檔用電價格。”
記者獲悉,采暖“煤改電”所用電采用外電入魯方式,充分利用棄風棄光的直購電,省去中間環節,從而降低運行成本。
11月中旬改造完成 減少燃煤消耗22萬噸
8月份以來,按照山東省《2017年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方案》要求,國網山東電力對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7個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開展實地調研,統籌考慮供電能力、電網建設工期、用戶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冬季采暖“煤改電”用戶10萬戶,計劃于11月15日前全部改造完成。根據初步測算,改造后,今冬可減少燃煤消耗2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等排放物51萬噸。
今年以來,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落實“生態立省、綠色惠民”要求和“工業綠動力”計劃,牽頭成立國內首家電能替代促進會,啟動實施“煤改電”“油改電”等電能替代十大示范工程,在青島港建成高壓船舶岸電系統,在濰坊、濱州、濟寧建成6個沿海、運河岸電系統。上半年,新增電采暖等電能替代項目2554個,替代電量56.5億千瓦時。累計建成電動汽車充換電站595座,實現省內高速公路服務區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