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淄博周村大街景區,有一位95歲的老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旅游和書法。近5年來,每逢節假日,他都會穿上喜慶的唐裝在大街景區表演轉珠,免費與游客合影。他的友好和善良,使他獲得了近萬名“粉絲”。
獲朋友幫助 18歲起扎根周村
10月15日,記者在周村大街附近一棟居民樓內見到了李方軒老人。獨自居住的他,喜歡自由,向往動靜結合的生活。在他看來,子女們早已成家立業,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小天地,適當的距離更有助于拉近親情。李方軒,1922年出生于濱州,因為家庭貧困,上完小學他就跟著哥哥出來謀生。
18歲那年,他來到周村,哥哥參軍跟著部隊走了。頭腦靈活、性格外向的他,在周村結交了不少朋友,得益于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他在周村站住了腳,在大街做點小生意養活自己。從小熱愛書法的他,最早是在大街擺攤賣文具,當時以鋼筆最為暢銷,因為他的服務態度好,回頭客逐漸增多。李方軒發現,顧客的鋼筆壞了無法修理,非常可惜,便自學修鋼筆,逐漸在大街這一帶有了些名氣。
說起自己作為一個外鄉人能在周村大街扎下根,還要得益于朋友們的幫扶和自己的品德。這么多年過去了,李方軒還記得朋友們有時會叫他“傻子”。這是因為他面對朋友借錢,從不吝嗇,只要自己能拿得出來,便義無反顧地借給別人,他從來不會追債,朋友們有了錢都會還他,讓他們之間的友情越發深厚。
退休后迷上旅游、書法
李方軒說,1958年,他去了淄博一家鋼鐵廠工作,因為自己的鉗工技術不錯,第二年就被調到了無線電六廠。幾年后,他從單位辭職,繼續在大街擺攤修鋼筆。沒過多久,他的生意又紅火起來。后來,他響應號召到周村白鐵社上班,在那里制作鐵壺、鐵桶等生活用品,直到1979年退休。
退休后,閑賦的時間越來越多,李方軒喜歡上了旅游,把周村附近的山都爬了個遍。有一次,他去爬青州云門山,看到山體上刻的“壽”字,被這個巨型字吸引住了。“人無‘寸’高,那個‘壽’字很壯觀。”李方軒回到家開始用毛筆練寫大字,一遍遍地練,一張張地寫,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用他的話說,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基本上用來練字。
為了靜心練字,他每天0:00練到2:00,白天9:00起床,收拾一下家務,就沏上茶水與大街上的朋友談天說地。平時只要有時間,就會去旅游,他認為只有在看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象時,才感覺人生有意義。
著唐裝表演獲得近萬“粉絲”
近年來,隨著經濟產業轉型,周村大街景區的名聲越來越響,有很多游客來旅游。從年輕到暮年,李方軒都是在這里生活,他對大街景區和歷史文化了如指掌。
2012年起,李方軒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大街的老居民和老商戶,有責任把大街歷史文化發揚光大。每逢節假日,他都會穿上大紅色的唐裝,戴上瓜皮帽,拄著龍頭拐杖,脖子掛上佛珠,在大街景區游走。看到游客增多時,他會表演一下自己獨創的轉珠,吸引了很多游客欣賞。
說著話,李方軒穿戴好行頭,將一串直徑約3厘米的檀木佛珠掛在脖子上,在他居住的樓前站好后,伸長脖子,抬起右手,用腰力帶動上身晃動,脖子上的一大串佛珠慢慢地轉了起來,隨著他加大用力,轉珠速度更快了。2分鐘的時間,李方軒用脖子轉珠60多圈。記者注意到,這串佛珠近4斤重。如果掛在脖子上轉起來,離心力更大,這對一位95歲的老人來說并不輕松。
李方軒坦言,他每次在大街表演后,都會免費跟游客合影,有不少游客還會索要他的聯系方式,將印好的照片寄給他。“這幾年我一共送出去9600多張名片,這些游客都是我的‘粉絲’。”李方軒稱,自己要保重身體,繼續為大街景區增光添彩。(魯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