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新聞網10月19日訊(記者 陳志偉 通訊員 張濤 鄒軍吉)金秋十月,又到芋頭收獲的季節。近日,即墨鰲山衛街道馬家白廟村芋頭喜獲豐收,憑借口味佳、無公害的優勢獲得了眾多消費者青睞。
日前,記者在馬家白廟村看到,村民們三五成群,忙著在田間地頭收獲芋頭,割秧、挖刨、分揀……一派繁忙景象,豐收的喜悅寫在他們的臉上。
600年種植歷史成就芋頭品牌
“今年我們村的5000多畝芋頭大豐收。”站在自家芋頭田地里,馬家白廟村村民馬文濱高興地說,“雨水充沛,芋頭個大,味道更好。”
產自即墨鰲山衛街道西部山區的白廟芋頭種植歷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史書記載,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山東地區建立“九衛十八所”,鰲山衛便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產生。建立兵營后,從南方遷移過來的官兵家屬將芋頭種苗帶到了山東,并在鰲山衛周邊進行大面積種植。
“600多年種植歷史,鰲山衛芋頭成為品牌。”據鰲山衛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因為這里的水土非常適宜芋頭種植,經過600多年培育改良,現在芋頭個頭味道都有了很大改變。”
據了解,白廟芋頭個大肉白、品質優良,不僅成為青島、即墨各大飯店的招牌菜肴,而且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日本、美國等市場。
備受市民青睞足不出村日賣千斤
起伏的群山,層層疊疊的樹林,或大或小的山嶺“沙窩”里是一片片芋頭地。在馬家白廟村,不少村民將剛剛收獲的芋頭、地瓜擺在路邊銷售,不時有開車路過的市民停車,選購一些帶走。
馬文濱說,白廟芋頭之所以個大好吃,除了土質外,管理技巧也很重要。從起壟、插種、施肥、覆膜、摳芽、澆灌到收獲有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敢馬虎。他們村種植的芋頭備受青島市民青睞,不用出村,村民每天都能賣出上千斤,村中隨處可見忙忙碌碌收購芋頭的客商和一輛輛載滿芋頭的貨車。
“馬家白廟芋頭,價錢適中、口味好,發往煙臺膠東各個市場,銷路沒問題。這里的人也好,樸實!”來自海陽的客商焦建達笑呵呵說道。
白廟一品園地瓜芋頭合作社董事長馬文兵告訴我們,白廟山區有著天然的嶗山山泉水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性土壤,所產芋頭具有香、粘、軟、滑四大特點。經專業部門鑒定,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豐富的黏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后能增強免疫力,可作為防治腫瘤的藥膳主食。“我們走品牌戰略,成立專業合作社,社員種植的芋頭全部由合作社統一外銷”。現在已有150多戶村民加入合作社,種植面積約5000余畝。
“小小的白廟芋頭,是留住鄉愁的一根紐帶,是無數人難忘的美食圖像,綿延粉沙是獨一無二的故鄉口感。”馬文濱隨手從地里揀起一個大大的芋頭說道。據了解,2010年以來,即墨白廟芋頭先后被評為青島市名特優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青島市優質農產品品牌、島城最具社會誠信品牌、青島市民最喜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每畝收入4萬元一級芋頭一斤15元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周邊20多個村莊3000多農戶經濟效益明顯增加。合作社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研究新品種、加強技術指導,確保白廟芋頭品質再上新臺階。
據悉,白廟芋頭分兩個等級。一級的一斤僅能稱四五個,二級的一斤能稱六至八個。一級的一斤賣15元,價格超過了豬肉。二級的普通白廟芋頭也能賣到每斤8元左右。
“今年的芋頭豐收,市場行情不錯。”馬文兵介紹說。“今年春季開始種芋頭時,村民心里非常沒底,怕價格低白忙活一通,就賺個成本。沒想到,現在收獲價格會這樣好。”馬文兵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他們村芋頭大豐收,每畝產量在5000斤左右,因為賣出去的價格較去年翻了一倍,大個芋頭每斤15元,小個芋頭每斤也賣到8元,除去種子、肥料和灌溉等費用,村民每畝收入4萬元左右,最高的超過6萬元。(青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