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26日至27日,我們匯聚于孔子誕生地——尼山,舉辦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回顧先賢智慧,審視生存發展,回應人類關切,探索未來路徑。
鑒于當前孤立主義盛行,局部沖突不斷,地緣政治失衡,難民危機頻發,生態環境惡化,極端民族主義和恐怖主義加劇了文明間的隔閡、沖突,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到了一個重要關頭。人類文明向何處去,沖突還是相融,隔閡還是相通?我們對此進行了交流討論,吸收了與會學者的睿智意見,發出如下倡議:
1、一個世界,多樣文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人類社會是由不同文明構成的共同體,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歷史長河中創造著瑰麗多彩的文明。如同生物多樣性構成大自然的美麗一樣,文明的多樣性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的特質。文明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積極因素。世界文明的基本價值關切,既由各種文明中的共同成分組成,又由不同文明的多樣性予以充實。珍視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存,有利于整個世界的共同進步。
2、命運與共,相融相通。我們同處一個地球,人類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前行。儒家主張“協和萬邦”“四海一家”,提倡“悅納差異”“和實生物”,契合了尊重多樣文明、增進互信互鑒的時代價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兼收并蓄原則,關切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前途命運,必將成為共同的價值規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理性的可行的行動方案。不同文明相生相長、取長補短,是文明進步發展的不竭源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雖然各種文明的信仰、價值、觀念有所差異,但休戚與共、榮枯一體,應當共同維護多元一體文明生態系統良性運行,攜手促進人類社會永續繁榮。
3、交流互鑒,和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對話是多樣文明交流互鑒的有效橋梁。人類軸心時期的孔子及其他思想大家都是文明對話的先師。不同文明沒有優劣貴賤之分,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平等一員。文明對話應當秉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精神,坦誠相對,悉心傾聽,求同存異,彰顯仁智。不同文明在對話中要充分表達思想、闡發觀念,在溝通交流中增進了解、強化共識,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尊重差異,欣賞不同,容納各方,碰撞出平衡紛爭、消弭裂痕的智慧。《禮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文明對話,就是要讓多樣文明在相生互動中煥發光彩,讓千姿百態的世界熠熠生輝。
山東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儒家文明發源地。我們在孔子故里、尼山之下,傾聽世界聲音,傳承對話精神,更感到人類的心是相通的。我們將積極響應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號召,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辦好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這一思想文化交流平臺,建設世界儒家文化研究中心,推動多樣文明互融互鑒,為世界文明發展進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項目獲今年孔子教育獎,13年來已有32個項目獲獎
■孔子教育獎已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全球教育獎項,為推動全球掃盲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和積極響應。
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設立的第13個年頭,伊朗掃盲運動組織、尼日利亞監獄服務機構、西班牙“埃爾切歡迎你”基金會獲得今年的孔子教育獎。
13年來,共有來自24個國家的32個項目獲此殊榮。孔子教育獎已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全球教育獎項,為推動全球掃盲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和積極響應。
為促進國際掃盲事業發展,確保全民享有學習機會、掌握讀寫技能,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5年共同設立了“孔子教育獎”,旨在表彰教育領域,特別是農村教育和掃盲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具有杰出貢獻的個人。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崔瑩介紹,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對現代教育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其中,“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倡導的“促進教育公平”等理念高度契合。特別是2015年9月通過“2030年議程”以來,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機會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新的教育議程特別關注教育質量和技能發展,明確指出,必須滿足成千上萬依舊處于文盲狀態的兒童、青年和成人的學習需要,使所有青年和成人,特別是女童和婦女有機會達到一定的、公認的實用識字和計算的熟練水平,掌握謀生技能,獲得體面工作。今年,來自伊朗、尼日利亞和西班牙的三個獲獎項目,針對監獄服刑人員、海外移民等不同學習群體的需求,在計算機應用技能、就業和創業技能以及語言使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幫助,取得了突出成就。


記者呂光社趙德鑫 孟一
“讓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上個學年中,伊朗有200所鄉村或偏遠地區的學校中只有一名學生,但這200所學校全部配備了教師,由政府承擔全部設施建設及學生的學費。”伊朗教育部副部長、掃盲運動組織負責人阿里·巴赫扎德·法羅吉告訴記者,伊朗注重為公民提供平等教育的機會。
法羅吉介紹,掃盲運動組織(LMO)成立于1979年,有超過50000名教員和6000名行政人員在伊朗各地工作。該組織是伊朗最大、最主要的掃盲組織,是官方負責掃盲和青年及成人文盲教育的機構,旨在將基本讀寫技能與國際電腦使用執照(ICDL)技能相結合,涵蓋了包括英語和電腦技能培訓在內的計算機課程,以及包括波斯文學、數學、伊斯蘭教義、文化和科學在內的讀寫課程。法羅吉說,伊朗50歲以下人口的識字率從1979年的48%已上升到了2016年的95%。
法羅吉說:“孔子的仁愛之道,即是和睦相處、遵守道德、與人為善。我很喜歡。”
“孔子會為我們的事業感到高興”

“尼日利亞監獄管理局尋求讓罪犯有效改造、康復和重新融入社會的方法,確保他們改造后重返社會,能夠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尼日利亞監獄服務處助理總監蘇拉杰·奧拉林德介紹,監獄服務機構為服刑人員提供技能和職業培訓,使他們在獲釋后能夠就業或自營職業,并鼓勵他們成為無犯罪公民。
據奧拉林德介紹,2018年3月,尼日利亞監獄管理局240個懲戒機構共有71522名人服刑。這些機構面向服刑人員提供掃盲課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TVET)。目前尼日利亞有超過400名囚犯,在10個擁有資質的監獄學習中心攻讀學士和研究生學位。
來到中國,奧拉林德對孔子的教育思想有頗多感受,“我們所做的,契合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相信孔子會為我們的事業感到高興。”
明年,尼日利亞監獄管理局計劃在全部240個尼日利亞監獄以及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岡比亞和其他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的監獄內推廣掃盲教育和職業教育終身學習課程。
“用語言播種希望”

記者呂光社趙德鑫 孟一
“一個沒有教育的社會是一個沒有未來的社會。教育、識字是知識融合的重要動力,這是我們自1994年實施‘西班牙語成為成年移民第二語言項目’以來一直所宣揚的理念。”西班牙“埃爾切歡迎你”基金會項目協調人奧爾加·維洛告訴記者,學會一門語言,可以幫助移民融入社會。
據奧爾加·維洛介紹,“埃爾切歡迎你”基金會于1994年開始運營,其宗旨是為移民問題帶來的挑戰提供更佳的解決方案。“西班牙語成為成年移民第二語言項目”旨在通過實施教育項目促進移民融入社會,進入勞動力市場。該項目將西班牙語課程與其他活動相結合,以促進語言學習和就業技能培養。2016年,235名成年移民從該項目中受益。
她興奮地說:“能夠獲得孔子教育獎,我要感謝我所有的同事、志愿者和參與者,這個獎項屬于他們。獲得孔子教育獎,對我們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鼓舞,更加增強了我們加強移民教育的信念。我們將通過不斷的工作,鼓勵移民積極融入東道國,融入到社會中。”
構建命運共同體,讓世界更加美好
——中外學者解讀尼山論壇《主席聲明》
□本報記者張依盟趙琳
9月27日下午,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關于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席聲明(以下簡稱《主席聲明》)在曲阜尼山發布,中外專家學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對此進行了解讀。
“多樣性是必然的,‘清一色’是可怕的。”作為《主席聲明》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尼山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學典告訴記者,歷屆尼山論壇都會對外發布“尼山宣言”。宣言,是一個聲音,體現的是共識。本屆尼山論壇閉幕式上發布的內容,改“宣言”為《主席聲明》,說法上的變化體現了尼山論壇對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珍視,對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存的包容、開放和創新,高度契合了第五屆尼山論壇“同命同運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
王學典介紹,《主席聲明》共分為三大部分,“一個世界,多樣文明”“命運與共,相融相通”和“交流互鑒,和而不同”,是鑒于當前復雜的國際背景加劇了文明間的隔閡、沖突,而經過交流討論,吸收與會學者的睿智意見,發出的倡議。這是挖掘儒學思想精髓,解決現實難題的重要體現。比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雖然各種文明的有所差異,但休戚與共,應當共同維護多元一體文明生態系統良性運行,攜手促進人類社會永續繁榮。
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安梧說,中華文化追求以王道行天下,孔子常談“王天下之言”,“王道”是以德行仁,讓人們心悅誠服。“王道”意味著濟弱扶貧,承擔更大的責任和擔當。現在中國有一個很好的環境,我們應該真正展現自己文明的特色,走向世界。
《主席聲明》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兼收并蓄原則,關切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前途命運,必將成為共同的價值規范。蒙古國立大學教授蒙熱勒·其米德策耶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愿望。如今,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70億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5000多種語言,每一種文明都是從歷史深處走來,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彰顯著獨具特色的時代價值,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人們賴以棲息的精神家園,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
蒙熱勒·其米德策耶舉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世界各國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逐漸從理念轉變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一帶一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文化的交流溝通,民心的相融相系。
韓國龍仁市市長白君基表示,從《主席聲明》中發現了“和而不同”的含義。他說,尼山論壇標志中絢麗多彩的五朵云彩象征著五洲,各朵云彩中的五色標志著文化的多樣性,云彩之間的連接意味著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只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諧共處,才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白君基補充,每個國家都渴望快速發展,每個國家都希望和平幸福。“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起世界各國謀發展、求和平的愿望與夢想,是促進文明對話、交流合作的多彩紐帶。
“文明對話,就是要讓多樣文明在相生互動中煥發光彩,讓千姿百態的世界熠熠生輝。”走出會場,印度學者阿潤·庫馬爾告訴記者,這是他對《主席聲明》最真切的感受。
第二屆尼山世界女性論壇圓滿閉幕
□記者趙琳張依盟 報道
本報曲阜9月27日訊第二屆尼山世界女性論壇今天圓滿閉幕。女性論壇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分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女性賦權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共有80余名中外嘉賓參加了本屆論壇。論壇舉辦期間,部分女性代表觀摩了尼山母愛書院教學活動。
圍繞論壇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就女性命運和人類命運的關系問題展開研討,形成六大核心觀點:“女性命運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女性賦權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女性命運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就必須要解決女性賦權與發展問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女性是重要力量;在全世界,女性群體可以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很大的貢獻。
圍繞上述核心觀點,本屆女性論壇舉辦了“女性命運與人類命運”和“女性賦權與人類進步”兩場主題演講,同時論壇設有“減貧與改善女性命運”“性別文化與教育”“消除性別歧視與暴力”三個專題演講。演講嘉賓理論結合實踐多角度闡釋觀點,點評嘉賓進行了深入點評,一致肯定了實現兩性平等、實現女性賦權對改善人類命運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