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復旦精子庫百余名捐獻者均35歲以下,總合格率不到10%

  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自2018年6月6日運行以來,至今已滿四個月。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獲悉,捐精志愿者至今已超過百人,總體合格率不到10%,捐精志愿者多來自高等院校、外企、銀行和國家機構等,有未婚人士也有已婚人士。無論是捐精志愿者或接受人工授精的夫婦,身份資料都絕對保密,檔案也將被妥善保管。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只有不到10%的捐精合格率,但專家特別強調,捐精不合格并不影響生育,兩者標準不同,精子庫對于精子質量的要求遠遠高于一般的檢測標準。同時,要成為合格的捐精者需要層層篩選,精液質量僅僅只是其中一方面,身高、年齡、學歷、心理、遺傳史等都有限定。

  捐精者中不乏高學歷,年齡絕大多數在30歲左右

  為何要捐精?什么樣的人群會捐精?

  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男科專家江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捐精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幫助一些不孕不育家庭,這部分占據大多數;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自身精液的保存,如部分腫瘤病人等,此外也可用作科研。

  “目前,前來捐精的絕大多數在30歲左右,沒有超過35歲的志愿者,他們的身體狀況都還很健康?!苯逭f,確實有一些富有愛心的志愿者,為了幫助不孕不育的家庭,加入捐精隊伍,其中不乏碩士、博士研究生,還有一些醫學生、企業白領等。

  也有一部分人將捐精過程當做一次孕前檢查或精子質量測試。“我們在篩查的過程中發現,捐精者中有單身人士,也有夫妻結伴而來,女方會直接表明是想讓丈夫做一次孕前檢查?!本訋煲幻哟龁T表示。

  上述接待員表示,大學生群體是精子庫重點招募對象之一,目前占捐獻者約兩成,醫學院學生相對較多。對于醫學生而言,他們大多對捐精的認識更深。

  此外,企業白領也不少,“很多白領帶著疑問來捐精,不知道自己精子質量好不好,又感到工作壓力大,害怕影響精子質量,篩查時常會問‘倒夜班是不是會影響精子質量’等問題。”上述接待員表示。

  截至目前,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的捐精者已經超百人?!霸谥袊栽腹┚娜穗m然有增加,但與國外相比遠遠不夠,這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著極大關系,畢竟捐精精子不能簡單等同于義務獻血或者捐獻角膜、內臟器官,后者是為了挽救生命、挽救健康,而捐精則意味著創造新的生命?!苯逭f,他們也曾嘗試著針對大學生群體,去校園投放宣傳資源,但因為傳統觀念束縛,公開的宣傳活動很難進行,在校園內張貼資料時也常會因為“顯眼”,不多久就被揭走,一些宣傳單也只能偷偷貼在男生宿舍門口。

  捐精不合格并不等于無法生育

  “盡管目前運行下來,百余名志愿者僅僅只有不到10%的合格率,但并不代表捐精不合格就無法生育,或是生育能力低下,兩者不能劃上等號。”江峰強調,不少捐精不合格者會在篩查失敗后喪失生育信心,但其實精子庫篩查的標準遠高于一般孕前篩查標準,“以精子密度作為衡量標準,一般要求達到1500萬/ml即可,但精子庫需要達到6000萬/ml才符合捐精條件?!?/p>

  精液質量也僅僅只是篩查的一部分。

捐獻精子須知捐獻精子須知

  江峰說,精子庫更多考慮供精者的綜合因素,要求身體健康、智商較高,還要心理健康,年齡在22-45周歲,身高165cm以上,也要求從未在其他精子庫捐獻過等。按照規定,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首先會對供精者采取一系列嚴格的檢查,從智力、血型、膚色、身高到家族遺傳病、傳染病、性病等多方面,并且記錄他們的身高、臉型、口型、鼻型、眼型(單或雙眼皮)、耳型等,其目的是幫助不育夫婦進行備選;之后,需接受遺傳學方面的家系調查,曾經有志愿者就因為三代以外旁系血親的疾病,而在最初的問卷調查環節“落選”;最后,精子庫的心理專家還要與供精者面談,判斷此人的性格、心理是否有缺陷,是否偏執,進行全面的心理和精神疾病評估。上述篩查全部合格才可以開始正式捐獻。而捐獻結束后半年,還要復查一次血液HIV等項目,隨后才算是結束捐精全過程。

  “一份合格的精液,需要經過冷凍、復蘇等一系列復雜的程序后才能供給受精者使用,因此對精子活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高之又高,自然的孕精過程往往簡單得多。”江峰說,即便是順利經歷過生子過程的捐精者,也有可能會在捐精的道路上“遇挫”。

  當前,國內精子庫緊缺、呼吁捐精的新聞不斷在媒體上出現,然而精子庫到底緊缺嗎?對此,江峰表示,當前精子庫儲存的精子數量并不少,但供需不匹配,需求者篩選要求和標準也相對較高,因此才造成“緊缺”。

  江峰表示,盡管當前國家衛生部門沒有規定捐精者需要大專學歷以上,但復旦大學人類精子庫的捐精要求中就有一項,要求學歷大專以上,“這主要是根據大多數需求者的要求來定的,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志愿者捐獻出的精子不會浪費?!?/p>

  而對于捐精后帶來的倫理問題,江峰表示,精子庫的規定與國際同步,每個捐精者最多可使5個婦女妊娠,按權威資料推算,在2400多萬人口的上海,按這樣的比例將來發生近親婚配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