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在山東省立醫院血細胞采集室,43歲的彭德祥與37歲的徐忠同天捐獻造血干細胞。隨著血細胞分離機嗡嗡作響,“救命種子”被一點點采集出來。
救人不容辭
1976年的彭德祥來自濟南,在2012年采集入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今年2月,他與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相合。“能救人一名,我義不容辭。”
當得知配型成功時,彭德祥的心情非常激動,“這是一件好事,他能有一個重生的機會,作為一個志愿者,我也感到很有緣分。”

采集當日,彭德祥的妻子和小女兒來到了捐獻現場,談到丈夫的“大愛”行為,彭德祥的妻子臉上掛滿笑容。“帶孩子來給她爸爸加油,我們都支持他做這件事。”
采集過程中,彭德祥的精神狀態比較不錯,他說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對方能夠盡快康復。
捐獻是緣分
采集室的另一張病床上,是來自東營市利津縣的37歲的小伙子徐忠。“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很開心。”
徐忠大學期間就開始無償獻血,堅持每年至少獻血一次,先后被授予“2008年—200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和“2014年—2015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

2007年,徐忠在利津縣紅十字會采集血樣,成為“中華造血干細胞資料庫”志愿者。今年2月,他與一位患有白血病的10歲孩子成功配型。
“入庫12年能夠配型成功,對我而言,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更是一種緣分。”徐忠說,能拯救一個生命,幫到需要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