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節,一早起來小雨淅瀝瀝下個不停,下午天漸漸晴朗,陽光透過云彩照著大地。章丘東河北村,4歲的秀秀和比他大兩歲的堂哥在小院里你追我趕玩得不亦樂乎。積水退去后這近1個月,重新撒種的菜地長出了新苗,秀秀也如愿去了幼兒園。在外的人們早早歸家,災后的第一個中秋更顯珍貴……

新長的菜苗
中秋前一天下午,推開東河北村村民孫玉柱家大門,抬頭就看到沙發上四處散落的布娃娃、玩具車……除了空氣中仍飄蕩著一絲房屋泡水后的潮味,一切似乎已回到了從前。聽到有客來訪,女主人匆匆從后屋走來,身邊還跟著4歲的女兒秀秀,小姑娘用手揉著眼睛,不時看著遠方發呆,顯然是一副還沒睡醒的樣子。“中午吃了飯就吵著午睡,結果一睡就睡過頭了”。

4歲的小姑娘,本該在9月上幼兒園,“家里亂糟糟的,怕顧不上。”秀秀母親說,那場水災差點打亂了女兒上學的節奏,可夫妻倆商量之后,還是覺得不能耽誤孩子。如今,秀秀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坐在了課堂里,本就活潑的女孩,有時在家一刻都待不住,吵著要去跟幼兒園的小伙伴玩,有時又賴在媽媽身邊撒嬌,像個小大人般念叨著“要是能把媽媽變小放在口袋里帶著就好了”。

女兒背上了小書包,一家人的生活也在繼續,讀中學的兒子回到了學校,夫妻倆忙著收拾清點家里。家里的車泡了水也修理好了,“雖說肯定不如之前,可好歹還能開。”孫玉柱說,之前在門口的院子里種了些青菜,大水沖壞了秧苗,趁著夏天還沒過完,前陣子又去撒了新種子,這幾日地里已是一片綠油油的青苗。
中秋節這天,孫玉柱弟弟一家和父母都聚到他家,婆媳一起包水餃,秀秀和比她大2歲的堂哥也上前湊熱鬧,一人包了一個。“小兒媳懷孕了,很快家里就10口人了,十全十美,挺好。”孫玉柱的母親笑呵呵地說。
新買的螞蚱
早上一陣小雨,讓東皋西村帶了些許秋意,穿村而過的漯河不見了當日的湍急。河岸邊,一早便有五六名村民手持魚竿四散而坐,“跟往年比水位肯定是高了,這不才想著來釣魚。”年近八旬的高老先生說,最近幾日來河邊釣魚的人一直不少。

“家里都慢慢收拾著,現在是能住了,日子還得繼續過啊。”和村中的年輕人相比,老人們更加“淡定”一些,“村里之前也被淹過,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高老先生回憶,那時自己只有十幾歲,大水來了,大部分的村戶都被困在家中七八日,互相接濟著等水自己退下去才算脫險。“現在大家都來幫忙救援,開著鏟車沖鋒舟就進來了,還有直升機,讓人安心多了”。
與漯河隔著一條村路的燒餅店重新開張快半個月了,一個燒餅一碗湯才2塊5毛錢,到了中午飯點,陸陸續續有村民過來吃飯,裝燒餅的簸籮慢慢就見了底。“水來的那天晚上,我和老伴發現時,街上已經跟河一樣了。”老板娘的記憶里,后來她就跟著大家被救了出去,正巧父親生病住院需要照顧,直到老人出院后才回家收拾,張羅著重新開店。

“要說影響肯定是有些的,之前從沒見過這么大的水,不過咋樣都是生活。”中秋節中午,不止閨女和女婿要帶著外孫來,兒子也要帶著女朋友回來團圓。在燒餅店老板娘看來,這個暴雨后的團圓節,比往年還要讓她高興一點。小店門口的地上,放著一個小網兜,里面是她托人新買的螞蚱,“這個是高蛋白,中秋給家里加個菜”。
新換的碗筷
中秋節早上,天還下著雨,李憲林的母親仍出門去上班。對這個已經歷過兩次大水的75歲老人來說,在家閑待著還不如出去干點活。下午放假在家她也沒閑著,蹬著三輪車出去換面條了。此時,村里人陸陸續續回村,這是災后的第一個中秋節,大家格外重視。

因為過節沒出門打工的李憲林,在廚房里忙活著做飯,提前備好的菜擺在菜板上,晚上這頓飯他負責掌勺。前一天下午,夫妻倆就已經買好了東西,還把小女兒從學校接回了家。

李憲林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嫁人,小女兒明年就要高考。11日那天,大女兒一家四口和親家兩口子上門,兩大家子人提前聚了聚。“外孫女5歲了,特別喜歡在我這兒住,家里進水那天還好我們沒讓她留宿,不然那么大的水,得把孩子嚇壞了。”李憲林說,最近外孫女來的這幾次,總是纏著他問“姥爺,我什么時候能來住”。
因為家里墻面還沒干透,沙發、床、櫥柜還不能貼墻擺放,要開著電風扇對墻一直吹。李憲林夫妻倆只能先哄著孩子說,等家里都歸置好了再讓她來。“之前用暖氣烘過墻面,暖氣一停下墻面水印又回來了,一時半會干不透。”李憲林的妻子說,新置辦的冰箱還沒讓店里送貨。

家里受災后,李憲林大半個月時間沒出門打工,一周前才回明水攬活兒。“家里一時半會也恢復不成之前的樣,咱也不能一直在家里干等。”李憲林說,不管怎么樣,人得向前看,日子還得照常過。
炸雞柳、辣椒魷魚圈、辣椒炒肉、白灼大蝦、炸丸子,還有小女兒最喜歡的粉皮燉雞,一一端上餐桌,桌上的碗筷也都是新的,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下午5點半,天漸漸晴了,云朵間能看到太陽,李憲林一家舉起酒杯,慶祝這個既普通又特別的中秋節。
(愛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