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工業遺產被保留下來。一些工業遺產華麗轉身,變身為城市的一處工業文明展示和文化創意相結合的文化場所,真正做到了既留住城市的工業記憶,又讓工業遺產“活”起來的目的,實現了工業遺產的“活態”化保護利用。

  在國外,早有成功案例,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調整改造,創造了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體量巨大的發電廠,改造成了泰特現代美術館,美國舊工廠改造成的麻省當代藝術館等。

  在國內,像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改造成的“798”藝術區,無錫茂新面粉廠舊址轉型成的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等,都是比較有名的工業遺產改造更新的范例。

  在濟南市,一家被濟南人俗稱為濟南“二鋼”的老工業企業,其軋鋼車間也被完整保留下來,也變身為一處“文化服務中心”。

  近半個世紀的老車間變身“文化服務中心”

  位于濟南市工業南路中段的濟南“二鋼”,是創建于1958年的原濟南第二鋼鐵廠。2015年6月,濟南中央商務區(CBD)建設啟動,由于“二鋼”正好在濟南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區域,屬于拆遷范圍。2016年3月,隨著“二鋼”中型軋鋼廠最后一批鋼材加工完成,“二鋼”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廠房內的設備開始拆除搬遷。

  濟南“二鋼”誕生時,正值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這里的工業廠房歷經了當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濟南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曲折歷程,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與保留價值。正因這個原因,建設單位把原廠西側1970年代建設的軋鋼車間保留下來,成為CBD片區唯一保留下來的老建筑。這也算是給“二鋼”保留下來一支血脈,以永久展示“二鋼”的生產場景和濟南鋼鐵工業發展的剪影。

  現在,這里已經基本改造完畢,總建筑面積大約8400㎡,成為中央商務區(CBD)的“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在中央商務區建設時期,主要有展示中心、指揮中心、服務中心、商展中心四大功能,為商區建設服務。后期將整體轉換成集規劃展示、文創辦公、藝術展覽、商務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用于豐富社會公眾的文化娛樂和休閑生活。

  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廠房的歷史風貌

  記者不久前來到現場,看到經過改造后的濟南“二鋼”老軋鋼車間廠房已經舊貌換新顏,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這里濃厚的工業企業廠房的氛圍,顯然改造更新中,遵循了修舊如舊的原則。除了老車間外的兩處鋼架原樣保留,仍然矗立在地面上,車間內的老物件,如紅磚墻、行車、金屬鋼梁等,都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現著老廠房昔日的模樣。

  漫步其中,在欣賞具有現代氣息的布置陳設同時,也可充分感受到工業文明的巨大張力。在軋鋼廠老車間的外立面,一段段紅磚墻,經過結構加固和整修,也被比較好地保留下來。其中,一個車間的側門兩邊,還保留著當年刷在墻壁上的一幅溫馨的安全提醒對聯:“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斑駁陸離的紅色標語,似乎在對人講述著這里當年熱火朝天忙生產的故事。

  除了保留了原來的許多記憶,在老車間的結構空間內還添加了一些“現代元素”。如建的新聞發布廳、1200平方米的地下室等。文服中心的屋頂經過重新改造,也變身為一處時尚的全透明的玻璃幕墻結構的公共空間,以后將作為中央商務區的觀光平臺。這個平臺由采光頂、金屬屋面、觀光平臺等幾部分組成,透過采光頂的太陽光,可以直接射入屋內,不僅美觀大方還能節省電能消耗,不失為設計改造中的一處點睛之筆。

  據建設方相關人員介紹,這個老廠房老車間的改造項目,從策劃開始,他們就遵從原有的建筑風貌和立面造型比例,采用的是新舊結構脫離的設計思路,最大可能地利用原有廠房結構及生產設備等元素,能保留修復的地方盡量保留修復,以期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廠房的歷史風貌。對已經損毀嚴重不能承擔結構功能的部件,他們都進行了加固或替換,也是為了最大限度保留這處工業遺產的歷史原貌。

  對于新建的部分,在結構上和保留部分脫離開來,以保證建筑使用的安全,同時讓參觀和使用者可以在新舊轉換中體會到工業文明的發展變遷。

  濟南“二鋼”最早是一家勞改企業

  追溯濟南“二鋼”的歷史,可能許多濟南人并不知道,“二鋼”最早是一家勞改企業,是用來勞動改造違法犯罪人員的工廠。

  據冶金工業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濟南鋼鐵總廠志》第一卷(1958—1985)下冊——二分廠志記載,濟南鋼鐵總廠第二分廠,始建于1958年4月15日,原名濟南生建鋼鐵廠,隸屬于山東省公安廳勞改局,系勞改企業。

  1970年1月1日轉為國營企業,更名為濟南第二鋼鐵廠,開始有了濟南“二鋼”稱謂。1984年1月1日并入濟南鋼鐵總廠,定名為濟南鋼鐵總廠第二分廠,“二鋼”的叫法一直延續下來。

  “二鋼”位于濟南市東郊,上世紀90年代初,占地面積137.1萬平方米,其中生產占用114.5萬平方米。廠區東至濟南鋼鐵總廠10公里,西至解放橋4公里,北距膠濟鐵路歷城火車站7.5公里。鐵路專用線在歷城火車站與膠濟鐵路接軌。濟(南)王(村)公路(現經十東路)與工業南路分別在廠區南北兩側。

  1958年初,為適應山東勞改事業的發展,山東省公安廳研究提出在濟南地區建設一座年產生鐵10萬噸、鋼8萬噸的鋼鐵廠,報請當時的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同年3月26日正式確認現廠址,占地面積91.4公頃(1371市畝)。4月1日開始調入犯人,15日破土動工。1號55立方米高爐于7月22日建成烘爐,29日流出第一爐鐵水。

  2號55立方米高爐于10月19日建成投產,因高爐高產,獲省“紅旗爐”稱號,當年生產生鐵8370噸。

  1959年至1960年又相繼建成兩座100立方米高爐、3×2噸轉爐、小型軋鋼、無縫鋼管、煉焦、水泥等車間,形成了年產生鐵12萬噸、鋼8萬噸、小型材2萬噸、無縫鋼管1萬噸、焦炭9萬噸的生產能力。1961年,廠里貫徹以調整為中心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至1962年初,由于原料、燃料供應困難,各生產車間相繼停產,只有一座100立方米高爐及無縫鋼管車間、硯池山礦區維持生產,全年虧損達300萬元。經過兩年的調整,1963年下半年起,停產的車間逐步恢復生產。1964年,即盈利140余萬元。1965年,生產持續上升,與1964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79%,利潤增長76.3%。1966年,“文革”開始后,自第四季度開始,生產逐步陷入混亂狀態。1967年,為穩定形勢,加強對監獄的控制,解放軍派出了駐廠軍代表。196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下達了“關于公安機關實行軍管的決定”。從此,生建鋼鐵廠開始了長達6年之久的軍事管制,軍管給改造與生產帶來了穩定的局面。

  1969年12月26日,山東省革委會核心領導小組發文決定:濟南生建鋼鐵廠——山東省硯池山勞動改造管教隊——自1970年1月改為國營企業,廠名為濟南第二鋼鐵廠。在勞改犯人調出之前,仍實行軍管。隨后,從濟寧、德州、聊城、惠民等地區招收復員軍人入廠當工人,至1970年底,新工人達到3736人。直到1973年,才撤銷了軍管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四化”標準,于1981年、1983年兩次調整了廠領導班子,企業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84年并入濟鋼后,企業全面整頓,調整了各級領導班子,建立健全了經濟責任制,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截止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二分廠共有7個生產車間、3個輔助車間,66個工段,506個班組,全廠共有固定職工5447人,其中,生產工人3575人。

  建廠之初只有兩名工程技術人員

  據資料記載,“二鋼”在建廠之初的“濟南生建鋼鐵廠”時期,條件十分困難,施工人員中只有兩名工程技術人員。機器設備只有車床一臺,刨床一臺。施工力量全為本省各勞改單位調集的勞改罪犯和勞動教養人員,缺乏技術力量,又無建爐經驗。在此情況下,施工人員只能邊學邊干。根據設計要求,于1958年4月1日開始分期分批調集勞力,至4月底共分5批調入勞改罪犯823人,勞動教養人員64人,編為四個工程隊。采取邊學習、邊施工、邊建設的方法,于1958年4月15日正式破土動工,開始建設1號55立方米高爐。歷時107天,于1958年7月22日全部竣工。在此基礎上,通過總結經驗,又開始建設2號55立方米高爐,歷時50天的時間,于1958年10月19日建成投產,比1號高爐縮短了一半多的工期。另外,1958年還建成了機修車間和其他附屬建筑,并開始100立方米高爐和煉鋼車間的建設工程。

  那時,由于施工機械匱乏,為了高效率,高速度地建設,當時施工人員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辦法,比如以磚結構代替鋼筋混凝土結構,以亂石砌體代替混凝土地墻,以磚結構做16000立方米貯水池,代替鋼筋混凝土貯水池。施工中沒有大型吊裝機械,就創造了仿塔式的起重抱桿,利用30噸千斤頂改制土壓機等。采取土法先上馬,土洋并舉的這些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保證了1958年全年生鐵計劃的超額完成。

  這次保留下的中型軋鋼廠車間,就是1968年批準的建設項目,于1968年7月開始施工,投資400萬元,1971年,濟南市冶金局批準又撥付180萬元。該工程的主要設備500毫米軋機,是由濟南鋼鐵總廠調入的舊設備。400毫米軋機是利用400/250毫米軋機改造的。1972年10月1日,中型軋鋼廠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生產。

  1968年至1971年間,濟南“二鋼”除了進行生產性的續建工程之外,還完成了全廠圍墻工程、禮堂、游泳池、浴池工程、機修車間廠房工程。至1971年底共完成職工宿舍樓10棟,共計23500平方米。1976年7月,職工子弟中學教學樓開工,建筑面積3671平方米,1978年建成。遺憾的是,由于城建規劃的需要,禮堂等一些企業老建筑沒有被保留下來。

  “二鋼”特有的工業符號煥發新活力

  濟南“二鋼”具有那個時代工業廠房的普遍性特征。如今經過修整的軋鋼車間,整體保留了原來的結構體系,遵從原有的建筑風貌,盡可能還原和傳承“二鋼”老廠房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還融入了適合中央商務區發展的新功能,讓濟南“二鋼”這一特有的工業符號煥發出新的活力。

  據了解,設計團隊在設計之處,就有意識地盡力保留下了原有的結構,雖然耗資巨大,但對于回溯上世紀六七十年的建筑工藝有一定意義。比如入口處的大門和磚都具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建筑的典型特色。這些特色在改造過程中沒有被抹殺掉,而且被非常細心地保留下來。從工業企業發展的歷史脈絡上來說,它也保留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建造技術。今后群眾前來參觀,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可以慢慢體味工業建筑一步一步從歷史走到現在的演變歷程。

  (生活日報記者 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