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戴口罩的市民都知道,口罩戴得時間長了口罩帶會變得勒耳朵,對于奮戰在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尤其難受。為解決口罩勒耳朵的問題,濟南市青少年年宮科技教師劉小虎特意發明了一種“口罩護耳彈性盤帶”。2月25日,第一批1000個口罩已經由濟南共青團發往武漢,屬于無償捐贈。

  多番嘗試 全家人齊上陣

  “戴口罩時間長耳朵勒得生疼,怎么辦?”劉小虎發現這一問題后一直在思考著……2月6日,他應邀作客山東教育電視臺同心戰“疫”特別節目,與學生分享居家動手小制作,在直播節目的花絮中有人用牛奶箱提手當口罩盤帶,可以有效防護耳朵。這一創意觸動了他的創新靈感。

  “這是一種移植創新,可是牛奶箱提手比較寬而沒有彈性,會不會拉緊了口罩使人的面部不舒服?能不能改進呢?”創新意識驅使劉小虎產生新的疑惑。節目結束后, 他第一時間找來牛奶箱提手試戴口罩,果然發現還存在不足之處。

  說干就干,用繩子系,不方便!用女生的頭繩,有彈性但太粗!劉小虎絞盡腦汁,看到了書架上曾經創客改進的“橡皮筋彈射飛機”,他迫不及待地拆下彈射器上的橡皮筋,直接拴在口罩帶上試戴口罩,發現口罩帶真的不勒耳朵了,但是仍然不便于戴摘。他又想到在橡皮筋兩端套接兩個曲別針來直接連接口罩帶,這其實是一項小制作,一般人都可以手工做到,便有了第一代護耳神器,但是依舊不便于戴口罩和摘口罩。

  有時候想法很美好,創新很殘酷。劉小虎絞盡腦汁構思新方案,并動員家人開始了頭腦風暴。

  “用釣魚鉤?”孩子說道。

  “用別針?”劉小虎的愛人提議。經過試驗,別針針尖有危險性,不可取。

  “用衣扣?”“用掛鉤?”

  “用鉤子連接橡皮筋和口罩帶最便捷?!睘榱斯タ算^子難關,劉小虎就地取材,選用曲別針,經過反復試驗,最后選擇將曲別針一端沿平面向上彎折,把曲別針變成一個扁長鉤,一端套接橡皮筋,一端直接鉤住口罩帶的方案。

  有了結構設計方案后,劉小虎買來曲別針,用鉗子開始反復嘗試折疊鉤子,他反復試驗鉤子的長短和傾斜度。失敗的次數越多就距離成功越近。鉤子不僅要定型,還要提高效率,他嘗試選擇不同工具,如鉗子,刀子,剪刀,開瓶器……最后他掌握了用鑷子夾持曲別針折疊鉤子的技巧,小小的改進卻有很大的進步。

  劉小虎用一周時間搜集了十幾種不同型號的橡皮筋,分析對比橡皮筋的特性,親身試驗測量,選擇最佳尺寸的橡皮筋,便誕生第二代護耳神器。

  公開圖紙  企業可免費用

  創造追求最簡化最優化。劉小虎不滿足于現有鉤子結構,試用金屬條、塑料、紙板、木片、橡膠等材料設計新鉤子,修改圖紙,聯系企業開模具加工部件。雖然難度大,數量少,費用高,但他克服各種困難,最后專門定制了高性能透明環保橡皮筋和片狀扣鉤,這便是第三代護耳神器。結構簡單,外形美觀,趨向可產品化生產。

  “不斷改進完善發明新的口罩護耳彈性盤帶,并不是為了申報國家專利,加工生產謀取利潤。”劉小虎說,他第一時間公開了產品結構和圖片,鼓勵個人和企業模仿制作,并且愿意指導他們一起完善該產品。

  劉小虎自己研發,自己出資定制加工部件,已經和家長一起親手組裝好了一批護耳盤帶。2月25日,第一批1000個產品已經由濟南共青團轉發武漢,捐贈給當地方艙醫院的醫務人員使用。

  劉小虎希望,讓更多的人親手制作護耳盤帶,贈送給身邊抗擊疫情人員,用創新抗擊疫情,讓愛心傳遞溫暖,樹立信心戰勝病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