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消息,想必你一定有話要說。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統計年鑒2021》,公布了全國36個重點城市(含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2020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185026元)、上海(174678元)、深圳(139436元)、南京(138005元)、廣州(135138元)、杭州(132188元)、拉薩(125998元)、天津(118918元)、青島(116115元)、寧波(111286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比上年增加6878元。在前十名城市中,有9個城市來自沿海地區。
看到這里,你或許會有“被平均”“拖后腿”的感覺,是因為這個年平均工資是針對城鎮地區非私營法人單位進行統計的,具體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股份制、外商投資、港澳臺商投資等單位,不包括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
統計反映的是稅前工資,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基金和住房公積金等個人繳納部分,以及房費、水電費。因此,公布的平均工資比個人實際拿到的工資要高。同時,由于各單位所處行業、所在地區和經濟效益不同,以及個人所屬的崗位不同,工資水平有高有低。
青島2020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16115元(折算成月工資為9676元),列36個重點城市第九位,較上年再提高一個位次,位列北方地區第三位、山東省第一位。

透過數據,可以發現一些“肉眼可見”的趨勢性變化。這些變化背后,是這個城市的自省與改變。
01
這或許是一個“拐點”
作為沿海開放城市、新一線城市,青島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城市建設水平,都位居全國城市前排,但一直給人“工資不高”的觀感。“低工資”的話題總能引起青島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共鳴與“群體焦慮”。
真的是這樣嗎?這需要從縱向、橫向兩個維度來進行衡量。
觀象君查閱資料發現,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提供的測算數據顯示,青島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44元,增長到2020年的55905元,增長了387倍;工資從1949年的323元到2020年的81231元,增長了250倍。
同期,青島GDP增長了774.7倍(按不變價計算)。由此可見,青島工資實現了大幅增長,但增速慢于GDP。

令人欣慰的是,一個趨勢性的變化正在發生。
2016年-2018年,青島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76616元、83539元、90840元,在36城中的排名連續三年穩定在第12位,與GDP的排名大體相當。在省內同期,濟南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77012元、84645元、91654元。濟南在36城的排名也一直在青島之前。
從2018年起,青島開始逐步縮小差距,到2019年,青島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03125元,從上年落后濟南814元,變為領先濟南2532元;2020年青島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2019年,青島在36城中的排名從上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10位,一舉上升了兩個位次。2020年,再上升一個位次至第9位。在北方地區,青島列北京、天津之后居第三位。在山東,青島則穩居第一位,與經濟龍頭的地位相匹配。
連續三年保持“原地不動”后,又連續實現進位趕超,或許表明,青島工資收入增長已經迎來“拐點”,未來,還將延續上揚、追趕的勢頭。
02
根本原因還是“蛋糕”做大了
“鍋里”有,“碗里”才能有。青島工資收入增長,正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映射”。
從全國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資收入的增長都慢于GDP的增速。青島也是如此(如前文所述)。
近年來,青島錯過了一些發展的風口,產業競爭力有所減弱,城市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在全國城市的競爭中優勢減弱。
近幾年來,青島積極順應產業趨勢,調整產業結構,重塑核心競爭力,發展活力不斷釋放,城市實力不斷增強。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城市排名的上升:2020年,青島GDP為12400.56億元,從2019年的全國第14位上升至第13位,大幅縮小了與領先者寧波的差距,與北方第二城天津的差距也明顯縮小,同時,擴大了對追趕者長沙、鄭州的領先優勢。

經濟發展就好比“做蛋糕”,發工資就好比“分蛋糕”。蛋糕做大了,每個人分到的蛋糕自然就多了。
2020年,青島人均GDP為12.31萬元,在36城中排名第十位。這個排名和青島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排名(第九名)大體相當,也就是說,青島顯著彌合了城市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尤其是工資收入增長之間的鴻溝。
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對居民增收發揮“壓艙石”作用。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青島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8082元,同比增長3.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9.6%,拉動居民收入增長2.0個百分點,對居民增收貢獻率達53.9%,貢獻最大。
國民經濟的增長是由需求推動的,尤其是消費需求。今天,超大規模市場釋放的巨大消費潛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64.8%,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15.6%,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率為19.5%。

構建新發展格局,既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也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注重需求側管理。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必然帶來最終消費需求的增長(當然,這要遵循邊際效用規律),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增長又將反過來拉動工資性收入的增加,進而形成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
這在消費領域表現明顯。2020年,青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203億元,在36城中排名第十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17萬元,排在南京(7.73萬元)、上海(6.41萬元)、北京(6.27萬元)之后,位列36城第四位,超過了杭州、武漢、廣州、深圳等城市。消費需求為拉動青島經濟增長立下汗馬功勞。
03
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無論何時,經濟增長都將始終是支撐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基石。因此,要想讓不斷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始終是不斷發展城市經濟,增強城市實力,夯實根基。
當然,低水平的粗放式增長,難以支撐高工資。這一點,很好理解。來看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年平均工資最高的3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77544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9851元,金融業133390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2倍、1.44倍和1.37倍。北京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達到259729元,上海為270619元。
而最低的農林牧副漁業2020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只有48540元;住宿餐飲業、建筑業、居民服務業等行業工資也都不高。

過去,青島工資不高,問題同樣出在產業上。去年3月10日,青島日報回瀾閣專欄發表署名海納川文章《根在產業結構》,對青島工資低的問題給出了理論層面的分析和具體的落地路徑:
工資不高,實質是產業結構老化問題,傳統產業比重太大,引領性創新產業太少、從業人員數量有限。傳統產業依賴資本和要素投入,依靠擴大規模、壓縮人力成本獲取利潤微薄,企業員工的工資自然就提不上去。
這幾年,青島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產業賦能,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利潤率。尤其是以工業互聯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加快發展。
2020年,青島“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2.6%;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7%,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7.9%。全市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239.6億元,增長11.4%。2020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531.6億元,增長12.4%,增速連續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蛋糕做大了,企業利潤率提高,工資也就水漲船高了。
當然,在著力做大“蛋糕”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分好“蛋糕”。
當前,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比如,城鄉、區域、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夠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在基礎性制度安排上,要做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協調配套,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資決定、工資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綜合運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在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要特別引起注意的是,不應僅僅當把提高工資性收入當成是經濟發展水到渠成的結果,還要將之作為提高勞動者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并遵循、用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這一規律,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力。
(作者 觀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