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孟杰

  “廚余垃圾每天都有專門的車來收,但是其他垃圾還是一股腦兒投。”今年5月1日起,濟南正式進入生活垃圾分類時代。大半年過去了,濟南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如何?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訪了多個小區發現,目前廚余垃圾分類初見成效,不過其它種類垃圾多是“混裝”,仍“分”不清楚。

  分類亭房成擺設

  垃圾仍舊混著裝

  20日下午,在歷城區南全福新東區,記者注意到,小區主干道從南到北一共分布著9個“垃圾分類亭”,每個分類亭內都規規矩矩擺放著四個垃圾桶,但這些“垃圾分類亭”中,“廚余垃圾”桶卻大部分都缺失了,并沒有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規范擺放。打開其中一個“廚余垃圾”的垃圾桶,可以看到,里面除了有一些果皮、剩菜葉,大部分都是一些廢棄的紙盒和空水瓶。“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內,也是各種垃圾“混裝”。

  在附近的東興寓城小區,記者也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在東興寓城小區,記者看到了一個“垃圾分類光榮榜”,但榜單下方全為空白。按照小區“垃圾四分類點位圖”的圖標指示,記者沒有發現該小區規范的“垃圾分類亭”,只看到了兩處“廚余垃圾投放點”。每處投放點設有一個“廚余垃圾”垃圾桶,但打開垃圾桶,里面也不全是廚余垃圾。

  “小區里沒有那種‘垃圾分類亭’就只有這種垃圾桶。”小區居民吳女士告訴記者,小區里大部分都是每個樓前兩個三個的垃圾桶“聚集”,并沒有“分得那么清楚”。“平時也都是下了樓就扔,沒有分那么清。”記者看到,小區內每個廚余垃圾投放點處都標有廚余垃圾的定時定點時間,為每天的上午7點到9點,下午的5點半到7點半,且都處都標有一個“督桶員”的信息。記者隨機撥打了一位“督桶員”的電話,對方卻稱“打錯了”。

  在桑園南社區,記者也撥打了一位“督桶員”的電話試圖了解信息,但對方也對“督桶員”的身份進行了否認。

  居民覺得“有點難”

  還是習慣隨手扔

  “都是來了扔了就走。”南全福新東區保潔員老李(化名)隨手打開一個垃圾桶,里面除了紙盒、空水瓶,還有一些剩菜葉和果皮。老李告訴記者,想讓居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很難。“大部分都是來了就扔,有的直接帶個桶倒。”老李告訴記者,為了能讓居民在家里能把垃圾分出來,前段時間,社區里給每家都發了一個小綠桶,專門收廚房的垃圾,但是還是“分不出來”。老李的工作區域內共有28個垃圾桶,但老李稱“還是不夠用”。“除了門口那幾個廚余垃圾桶里垃圾每天有專門的車來清運,這些桶里的垃圾都是一天一清運,來輛車都一起倒車拉走。”老李稱,居民沒有養成很好的垃圾分類的習慣,扔了就走,作為保潔員,他們也只負責路面的清掃和垃圾桶的衛生維護,并不負責垃圾的“二次分類”。

  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垃圾分類這件事情自己確實知道,但真正做起來,還是覺得“有點難”。“社區里都是這種公益廣告,干垃圾怎么分,濕垃圾怎么分大致也能看明白。”該居民稱,自己家里衛生都是老人在收,還得負責看孩子,每天家里一日三餐都要產生很多垃圾,實在是沒有時間分得那么細致。

  在市中區陽光舜城中13區門口垃圾分類亭內,記者同樣看到,“其他垃圾”桶內,裝有一些新鮮的菜葉,在旁邊的“廚余垃圾”桶內,則裝有一些廢舊的紙盒。跟其他幾個小區不同的是,小區的垃圾分類信息公示欄上,公布了各類垃圾上月的收運量。

  “也有分的,但是分的少。”居民孔先生告訴記者,小區垃圾分類亭、智能垃圾投放箱俱全,但真正按“規矩”進行投放的,還是占少數。

  家庭廚余垃圾

  日增近一倍

  “垃圾分類”,對于濟南來講,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左右,濟南就開始探索垃圾分類收集的嘗試,且作為全國46個先行開展垃圾分類的重點城市之一,濟南一直都在嘗試不斷創新模式,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尤其是在今年的5月1日,正式實施了《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標志著濟南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進入法制時代。

  12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省15個地市的工作人員組成觀摩團,分別到濟南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等地學習觀摩濟南垃圾分類的先進經驗。據報道,在芙蓉街,所在的泉城路街道在全省率先引進了四分類多功能保潔車,安排廚余垃圾收集撤每天三次上門收集,最大程度保證垃圾隨產隨清,而且還引進了2臺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轄區內廚余垃圾外運量可減少80%。

  在槐蔭區的萬科公園等多個小區,則進行撤桶并點,全面實施“定時定點”。同時,在小區內建設“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在各個樓道和草坪處安裝草坪牌和道旗,提升小區居民的知曉率。在農村地區,觀摩團到了仲宮鎮的西商村,該村將垃圾分類納入了村規民約,實行“村、組、戶”三級網格化管理制度,每戶配發了三類入戶小桶,收集員每天早晚定時入戶收集,村兩委還設立了紅灰榜,定期對分得好的農戶進行表揚。

  由此可見,從商業街區到社區到農村地區,濟南的垃圾分類工作可謂是因地制宜。濟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經過多年不斷的嘗試,濟南的垃圾分類從體系建設上來看,是比較完善的,濟南的垃圾分類也一直是按照著末端推動前端的思路在進行。“目前濟南的前端分類投放設施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收運能力和有害垃圾的手作處理體系也比較完備,只要前端能分好,是能分好并處理掉的。”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濟南全市設置生活卡機集中分類投放點1.5萬處。配置有害垃圾收集車30輛,廚余垃圾專運車269輛、駁運車3090輛,廚余垃圾日收運能力超過1000噸;針對區域特點,創新推出92條“公交專線”和146條“音樂專線”,撤除沿街垃圾桶2000余處。 

  雖然直言現在濟南垃圾分類能看到的成果甚微,但該負責人也表示,作為衡量垃圾分類覆蓋率和實際效果的最主要的指標,《條例》實施后,全市有害垃圾月收集量超過4.5噸,增長一倍;廚余垃圾收運總量近900噸/日,家庭廚余垃圾收運量增長近一倍;可回收物利用量約3200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5%,其他垃圾焚燒處理率超90%。就廚余垃圾來講,按照每戶一天生產0.5公斤的廚余垃圾來計算,這無疑是一個好兆頭,但該負責人也坦言,雖然分了,但廚余垃圾的質量有的“并不是很好”。

  難點在讓居民分出來

  垃圾分類任重而道遠

  工作做了那么多,為何就是“不大見效”?

  濟南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都是按照末端推動前端的思路來進行的,剛接到這個任務時,該負責人表示當時覺得好難。“建設垃圾處理廠就很難,選址難、建設難。”但工作越往前推進,就越覺得“太難了”。比起讓居民前端就把垃圾分出來,末端的這些工作就都成了不是事兒。

  “垃圾分類是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最難點就是怎么讓居民分出來。”該負責人稱,他們前期做了一個調研,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能達到99.9%,大多數人也都知道怎么分,但實際上的參與率卻只有30%左右。這份調研一出來,無疑又給垃圾分類工作“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這次觀摩活動中,濟南市城市管理局還專門組織觀摩團走進了幼兒園和小學。在天橋區官扎營小學,學校積極倡導“光盤行動”,規范收集各類生活垃圾;歷城區新育實驗幼兒園則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許多寓教于樂的垃圾分類課程,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垃圾分類的知識。

  “學校的宣傳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以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再影響整個社會。”該負責人說,之所以分不出來,就在于居民的意識太過于薄弱,要從現在開始,就教育培養一代人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同時,加大入戶宣傳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居民意識不足,另外一個難點,該負責人也直言:濟南相比南方一些垃圾分類超前城市,投入差距很大。

  就拿督桶員這事來說,為了實現前端垃圾能夠分的出,濟南市借鑒其他城市先進的工作經驗,開始在垃圾分類點位處配置專職督桶員,負責定點定時對居民投放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取得的效果立竿見影。但全市垃圾分類的集中投放點位共1.5萬個,而濟南的專職督桶員目前只有5000個左右,明顯“遠遠不夠”,實現不了全覆蓋。對此,城管部門和城建部門還聯合下發過通知,要求小區物業人員可兼職做督桶員,政府可以進行部分獎勵。

  “整個事情就特別難,讓大多數人做到,取得效果真的特別難。”該負責人稱,對于濟南來講,落實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這件事必須要去做,但是效果急不得”。

  該負責人坦言,2022年濟南垃圾分類分類的工作重點也在于進一步完善投放和收運體系,解決居民反應的每類垃圾桶投放比例和垃圾產出量不匹配、點位選址不合理等問題,還要進一步廚余垃圾的處理和收運能力進行提升。

  “這項工作雖然投入大,但短期內見效是不現實的,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來實現理想化。”該負責人稱,垃圾分類這件事,他們也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