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亞夫如此總結自己做奢侈品牌的策略,“先讓你成為我,再讓你認可我”。

  十年間,通過不停地“買買買”,四大時尚之都三分之一的高端品牌盡歸山東如意,可還來不及讓別人認可,公司先就撐不住了。

  全線敗退

  2010年,在山東如意拿下日本第一大服裝品牌瑞納(Renown)的晚宴上,邱亞夫舉杯:“就算瑞納最終不能起死回生,我們從它那里看到自己的差距,學到它的管理和經(jīng)驗,也值了。”

  彼時在場的人都覺得這是玩笑話,是邱總的自謙之詞。畢竟,誰也不會為了學經(jīng)驗,去付出約3億人民幣的代價。

  同樣開心的還有瑞納。這個頂著百年名店頭銜,旗下有30多個品牌、在日本有2000多家服裝專賣店的成衣巨頭,正因連年虧損變賣樓宇,惶惶不可終日。

  搭上山東如意這個中國紡織行業(yè)領頭羊作靠山,讓它覺得自己還能被搶救一次。

  資本市場也表現(xiàn)出了熱情,收購當日,瑞納股價在東京交易所漲停,從130多日元飆升到190多日元,大有渡劫成功之相。

  直到2020年5月28日,一則通知悄無聲息地登上了瑞納官網(wǎng),稱希望能募集300名自愿離職的員工,以改善惡化的財務狀況。通知還顯示,公司股票預計在當年6月16日退市。

  導致公司連續(xù)虧損的原因則是,未能從山東如意科技集團(以下稱“如意科技”)子公司收回53億日元應收賬款。到申請破產(chǎn)時,瑞納的負債總額已有9.2億元。

  言下之意,瑞納的破產(chǎn)申請,其實是山東如意的自顧不暇。

  山東如意在對外展示上依托如意科技、如意集團兩家運營主體:如意集團于2007年上市,如意科技則是如意集團的控股股東,主導了一系列并購。

  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如意科技負債合計398.21億元,帶息債務272億,賬面貨幣資金只剩下了18.37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3.46億元。

  到2021年上半年,公司尚有的三只存量債券,都未完成本息及相應違約金、罰息等的兌換。

  又因涉及多筆數(shù)額巨大的重大投訴,公司及相關負責人被限高消費,對公司的融資和償債都造成了影響。其中,中信銀行對其逾期9億元債務開展了訴訟。

  如意科技所持有的如意集團股份,也累計被全國多個法院輪候凍結,且不少輪候凍結股份占其持股比例的100%。

  截至2021年9月30日,如意科技股份新增輪候凍結的基本情況

  盡管如意集團公告稱,雙方之間保持獨立,不會對公司生產(chǎn)經(jīng)營產(chǎn)生不利影響。但事實上,因其眾多業(yè)務依托于如意科技展開,關聯(lián)交易頻繁,到上半年,兩者之間已形成近6億元的應收賬款。

  作為實控人的邱亞夫也被限制了高消費。

  股權架構來源:如意科技公告

  自身捉襟見肘外,那些從前被公司高調收購,本期待被拯救回血的品牌,也因如意科技的余額支付不足,黯然收場。

  2020年4月,以色列男裝成衣制造商Bagir集團,因疫情訂單被取消,加之未收到如意科技1000萬美元的收購尾款,資金短缺,股票停牌;

  2021年4月1日,如意旗下高端男裝利邦集團已被暫停股票交易;

  隨后,公司通過利邦集團間接控制的英國高端男裝品牌Gieves&Hawkes也面臨破產(chǎn)清算……

  打開如意集團官網(wǎng),其時尚版圖只剩下了法國輕奢品牌SMCP(Maje、Sandro、Claudie Pierlot等品牌的母公司)和英國Aquascutum(雅格獅丹)。

  另外山東如意最近也證實,因旗下的間接控股公司European Topsoho Sàrl未能到期贖回可轉換為SMCP集團股票的2.5億歐元債券,公司也即將失去對SMCP的控制權。

  種種跡象表明,山東如意似乎會“一夜回到解放前”。

  拿下阿瑪尼

  任誰也很難想象,如今引起這么大轟動的山東如意,曾經(jīng)只是高粱地里,一個普通的紡織廠而已。

  毫不夸張地說,“3000職工嗷嗷待哺”是邱亞夫接手山東如意(當時叫“如意毛紡”)時的真實寫照,也是后來他接受媒體采訪時,總拿來調侃的一句話。

  邱亞夫和山東如意的感情,從他17歲開始。1975年,工廠落地沒多久,他便成了這里的一名普通工人,19歲升任車間主任,24歲到西北紡織工業(yè)大學讀書,一步步升遷。

  1997年,39歲的他成了這座工廠的掌舵者。

  但老大并不好當。上位后,他面對的是毛紡織行業(yè)的凋零,因為產(chǎn)品嚴重過剩,不少工廠限產(chǎn)、停產(chǎn),生存艱難。

  與此同時,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進入建設階段,作為國企的山東如意,習慣了從前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在激烈的競爭中,格格不入,負債率達到了90%。

  內憂外患,可邱亞夫不信這個邪。

  他先給員工進行“洗腦”,從下午2點一直辯論到晚上8點,就是為了讓他們相信,紡織市場無限大。

  緊接著抓效率。當時的體制下,國企人員架構臃腫,尾大不掉。論戰(zhàn)力,一個國企員工約等于1/4個國外員工。

  為了砍掉不必要的枝丫,邱亞夫采用了“大棒+甜棗”策略。他語氣沉重地通知員工,“不改革就都沒飯吃”,話鋒一轉,又提出“所有崗位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取”以安人心。

  若有員工不得已“下海”,他承諾會給補貼;他還經(jīng)常到職工宿舍走一走,主動幫忙解決困難。

  靠著恩威并施和雷厲風行,山東如意內部煥發(fā)生機,就連一個掃廁所的崗位,都有多人來競爭。整個公司效率空前。

  為解決外患,邱亞夫選擇了向“強者”學習。彼時,歐洲毛紡品較為發(fā)達,他便帶領40多個企業(yè)干部“周游列國”,并以“買設備”的名義,強蹭一線。

  結果越看越心驚。當時國內的技術是1克羊毛最多拉到40米,但用國外的技術卻能拉到200米。換算下來,國內生產(chǎn)一匹布用料是國外的5倍。這深深震撼了一眾“土包子”。

  在陸續(xù)參觀49家企業(yè)的“修行”中,邱亞夫一面心酸,一面在本本上不斷記下“偷學”來的經(jīng)驗,并將其總結成200多條整改措施,決心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在“對標意大利,爭做國際一流”的口號下,整個公司“磨刀霍霍”,全方位進行質量攻關。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公司還花2億買入頂級設備,并聯(lián)合國內多所紡織大學,進行技術改革。

  “苦心人,天不負”,3年后,山東如意將10個紡織系列送上國際舞臺,并成為世界時尚之都米蘭在國內的唯一供應商。

  邱亞夫卻并不滿足于此,他心中裝滿了星辰大海,想要技術更頂尖。于是,當別的專家都反對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wèi)林“把長絲放在外面”的技術創(chuàng)意時,邱亞夫迅速給予了行動上的支持。

  經(jīng)過3000多次實驗,公司成功研發(fā)出了“如意紡”,這項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能將1克羊毛拉到500米;在小羊駝絨上,公司還組建了攻關小組,率先織出“軟黃金”。

  這款布料每米售價6.8萬元,是世界上最貴的面料之一,卻依然供不應求。就連全球頂級服裝品牌BOSS、阿瑪尼等都將公司指定為面料生產(chǎn)基地。

  此時的山東如意,終于可以揚眉吐氣,再不用仰人鼻息。

  買買買

  雖然山東如意已成國際高檔面料的主要供應商,但邱亞夫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一米“如意紡”是能賣到上萬元,但國外品牌拿這一米布做成的衣服,卻能賣到數(shù)十萬。上下游產(chǎn)業(yè)鏈利潤差距如此大,為什么不自己干?!

  于是,在將公司從一個“破落戶”打造成紡織巨頭后,邱亞夫開始了新的征程:山東如意最好也能在高端服裝領域,代表中國與歐洲奢侈品巨頭同臺較量。

  彼時,中國服裝一直貼著“廉價”的標簽,人們肯為更貴的外國品牌買單,卻瞧不上同等品質的國內品牌。可見,自創(chuàng)品牌這條路并不好走。

  對此,邱亞夫認為,中國服裝行業(yè)追趕國際水平的最優(yōu)路徑,是通過資本的力量將國際時尚資源為我所用。既然是找時尚的源頭,不如就把其他品牌買下來。

  這也有過先例,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知名品牌有LV、迪奧、芬迪、寶格麗等)、歷峰集團(卡地亞、江詩丹頓)、開云集團(GUCCI、巴黎世家)都是靠收并購進一步做大做強的。

  “買買買”雖是無奈下的冷靜選擇,但公司行動起來卻毫不含糊。

  2010年,山東如意定下了“科技化、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品牌化”“國際化”就是以并購世界知名服裝品牌,拓展國際市場為目標,實施這一行動的,就是如意科技。

  2010年5月,如意科技拿下了日本瑞納41.53%的股權;

  2012年,并購韓國服裝企業(yè)Yeon Seung Apparel集團70%的股權;

  2014年,入股德國男裝生產(chǎn)公司Peine Gruppe……

  2019年,完成了歷時3年對英威達(Invista)旗下3個品牌的收購。

  如果說女孩子的衣帽間永遠缺少一件衣服,如意科技的版圖里則永遠少一個高端品牌。

  等到了2019年,如意科技下面除如意集團外,又增加了利邦、日本瑞納、法國SMCP集團等上市公司。

  美國彭博社稱其為中國版的“LVMH集團”(法國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中國人不僅在買奢侈品,還在買生產(chǎn)奢侈品的公司”成了山東如意的寫照。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也在不斷吸收著從別國“淘”來的資源,如從瑞納那里得來的多項專利和數(shù)百個設計人員,來自萊卡的研發(fā)實驗室等等。

  被收購來的品牌也得到了反哺,如SMCP集團被收購后的2017年,銷售額增長了16%至9.214億歐元。

  一切都是皆大歡喜的模樣。

  貪多嚼不爛

  誰都不知道,若不是被收購的公司出事,山東如意還要高歌猛進多久。如今回頭看,危機其實早就暗藏。

  每一樁收購,都像是一場戀愛,雙方要先互相了解,然后磨合,最好能優(yōu)勢互補,才能長久。可惜,山東如意的收購有時過于“任性”,收購過來后還沒來得及“好好相處”,又遭遇了意外。

  “任性”的表現(xiàn)便是,山東如意挑選的品牌有些是“走下坡路”的。

  瑞納被收購時,已連續(xù)4年財務虧損,山東如意先后兩次注資,成為第一大股東;利邦被收購的前一年,財務狀況是巨虧4.41億港元。

  要填窟窿,山東如意就得往外掏錢。公司并購所用大部分資金,是一年內需償還的短期融資資金,為此還發(fā)行過公司債、抵押貸款、擔保貸款,近10年內總共花去了約400億。

  但并購圖的是“放長線釣大魚”,回本至少要3-5年,甚至會無功而返。時間一長,資金壓力便會增加。

  更難的是如何跟“外來戶”好好相處。

  以利邦集團旗下的Gieves&Hawkes(簡稱“G&H”)為例,該品牌為英國皇室特許男裝品牌,成立于1785年,顧客不乏王公貴族,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愛丁堡公爵、威爾斯親王等。

  這樣的品牌,走的本是絕對的高端路線,被收購后卻被放進了各種“奧特萊斯店”——銷售名牌過季、下架、斷碼商品的折扣購物中心。

  打個比方就是,把一件珠寶跟一堆魚目放在一起,來購物的人大多本來需要的是魚目,誰還會覺著這是件珠寶呢?

  另外,“G&H”標榜“英國傳統(tǒng)”,曾憑借精制裁縫手工及嚴謹設計在英國很吃得開。但放在21世紀的國內,顯然跟更追求時尚休閑、實用性西裝的消費者有些脫節(jié)。

  要么造勢宣傳,烘托出極度高端,要么審時度勢,順應潮流,都或有一錐之地。可惜,因為公司缺乏運營經(jīng)驗,打爛了一手好牌。

  山東如意也不是不努力,相對應的是,有些品牌的本土化已有起色。

  比如被收購后,SMCP旗下品牌先后進駐天貓、京東,并在國內新開數(shù)十家線下門店,銷售額在兩年內增加了一倍。

  眼看著山東如意就要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誰料新冠疫情卻在這時襲來。公司旗下不少品牌的線下門店不得已關停,瑞納申請破產(chǎn)、G&H面臨破產(chǎn)清算、Bagir集團股票停牌……

  誰也不知道,若非疫情,山東如意是不是可以像經(jīng)營SMCP一樣,把其他收購來的品牌也“改造”得適應時代,公司的“奢侈品帝國”名號也會更實至名歸。

  可惜時光不等人。在近10年的并購路上,即便公司逐漸學會了如何對待外來品牌為我所用,終究還是比意外來得慢了一步,難以消化的沉疴也隨之爆發(fā)。

  有消息稱,英國零售商馬莎百貨正在考慮競購G&H,以及Aquascutum(雅格獅丹)。或許,這些因山東如意而匯聚起來的品牌,有一天會回到原先的七零八落。

  從17歲開始,邱亞夫就一直圍著山東如意轉。他領著這家公司一路上演奇跡。然而,面對如今這一系列變故,已過花甲之年的他,恐怕也只能等待奇跡發(fā)生了。

  (來源:藍鯨財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