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8月1日表示,雖然山東農田水利工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農田水利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農田水利設施歷史“欠賬”較多,山東三分之一耕地仍“靠天吃飯”。
曹金萍是在8月1日舉行的《山東省農田水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座談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辦法》于8月1日起正式實施,主要圍繞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環境生態化的目標,為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提供法制保障。
據了解,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主產省,耕地面積11273萬畝,農田水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經過多年努力,山東省已建成各類農田水利工程200多萬處,農田水利工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保證了一般年份應對旱澇災害的能力,山東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80萬畝,旱澇保收面積5470萬畝,為連續10年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曹金萍表示,雖然山東農田水利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整體來看,山東農業抗御旱澇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農田水利欠賬多,基礎設施脆弱;田間工程配套差,“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突出,山東省有三分之一耕地仍“靠天吃飯”;農田水利工程長效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建管脫節問題依然突出。
據了解,針對以上問題,山東將認真貫徹《辦法》,以“四化”為目標,加快推進山東省農田水利建設,確保對山東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起到更大的積極作用。山東提出,力爭到2020年,建成有灌溉設施、有水源依托的農田8500萬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