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從城市這種居住形態出現之后,城和市就是聯系在一起的。當城市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時,往往會通過一些專業性的市場來聚攏人氣、營造商機,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但是隨著城區高樓大廈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傳統的市場卻漸漸與霓虹閃爍的城市格格不入。
車水馬龍帶來的交通問題,人聲嘈雜帶來的噪音問題,人員嘈雜背后的治安隱患,加上城市建設用地的緊缺,面對周圍高樓大廈的虎視眈眈,鬧市區中寸土寸金的專業市場也被逼謀變,或搬遷他處或就地升級。
濟南的城與市進入新一輪的互動。
七里堡、八里橋、濼口、舜井街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老市場”
今日,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搬遷的新聞,牽動著很多人。前不久濟南的老東門小商品批發市場的拆遷,也讓不少人傷感了一陣子。為什么專業市場,會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因為曾經這些市場,一度就是那座城市不同區域的商圈代名詞。
在省會濟南,專業市場在市民生活中的印記尤為明顯。時至今日,很多人一想到要買什么東西,首先就會想想這類商品的批發市場在哪個區域,然后再去“淘寶”。
譬如,除了大名鼎鼎的七里堡蔬菜批發市場和堤口路果品批發市場外,很多市民想買家具了,基本上都會想到黃臺,因為這里的北園大街沿線有銀座家居、紅星美凱龍、東亞家居等各式家居市場。而要想買建材,很多人尤其是普通市民會想起動物園附近的金牛建材市場,1992年開業的金牛建材市場,經營品類涵蓋幾乎所有建材裝飾材料。說完家居,再說說吃穿。逛濼口曾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紀前十年,普通濟南市民休閑的一種主要方式。因為這里云集了各種服裝鞋帽,尤其是創建于1989年的濼口服裝城,是山東省規模較大的服裝,鞋類用品的批發地,集散地以及轉運地之一,商品輻射山東17市地及周邊省份。而說到吃,很多人就會想起生猛海鮮。位于濟南市市中區小梁莊街的濟南海鮮大市場就是很多海鮮愛好者經常光顧的地方。
此外,到泉城路買家電、去科技市場買電腦、從舜井街淘個二手手機,每一種選擇的背后,都伴隨著一個大型專業市場的影子。
離不開又不愿挨得近專業市場遠走郊區漸成趨勢
從上面這些市場中,不難看出市民生活和城市運轉對這些專業市場的依賴。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那些當年為我們城市從小往大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市場漸漸落伍。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市場周邊的環境問題。
譬如堤口果品批發市場,不僅開車來賣水果進出困難,就是高峰期開車經過這里,都要被堵很長時間。同樣的問題在七里堡蔬菜市場以及濟南海鮮大市場、山大路科技市場等區域也普遍存在。而市場人來車往以及和常人起居規律不符的營業時間,也漸漸被附近居民所不能容忍。盡管老市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難題,但是這座城市又離不開這些市場的供給,于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堤口果品批發市場等市區老專業化市場的外遷,也成了繼工廠搬離市區之后,城區騰籠換業的又一主戰場。但是這些專業市場的外遷,又不能離得太遠,這樣也會提高批發零售環節的成本,因此靠近市區的郊區,土地資源相對充足,也就自然成了老市場搬新家的首選之地。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京動物園附近服裝批發市場的即將搬遷。而除了北京以外,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昆明、寧波、長沙等地也出現專業市場改造或搬遷的實例。
省城不少老市場近年來主動謀變
其實在濟南市準備將堤口果品市場外遷之前,濟南市的一批老專業化市場已經隨著城市發展而集體開始求變。
其中,以西市場、老東門為代表的小商品市場,已經告別傳統的大棚時代而逐漸上樓。西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后發展成江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專業批發市場。2004年,“大棚式經營”的西市場升級改造迫在眉睫。2006年西市場重新開業時,不少業主表示,改造后的西市場明顯上了一個檔次。有人說西市場升級改造不僅僅是從“大棚”變成了樓房,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轉變。
始建于1994年的濟南老東門小商品市場于11月26日下午正式關門。據了解老東門南側50米新建了“老東門萬貨匯時尚購物廣場”,在老東門做生意的業主們將搬到這里來。
除了原地改造之外,有些市場也因為種種原因或暫時或將長遠的外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舜井街的手機大賣場。這里曾出售當季最流行的手機或電子產品。后來隨著舜井解放閣片區的整體拆遷改造,2005年該市場搬到了濟濼路上的通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