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民企控股公立醫院兗州醫改是與非
“事先沒有一點征兆,感覺一夜之間醫院就被賣給了民企,給職工們留下了太多的疑問。”說起突如其來的改制,有著20多年醫齡的兗州市人民醫院大夫馮斌至今仍是疑慮重重。
6月15日下午,兗州市政府人員突然來到人民醫院,宣布了改制的決定——兗州知名民企華勤集團將控股兗州這家最大的綜合性公立醫院。
曾幾何時,公立醫院引入民間資本有過宿遷模式、菏澤模式,卻均因反對之聲太大而以失敗告終。盡管新醫改仍將引入社會資本作為方向之一,可改革既缺頂層設計又無實施方案,始終徘徊不前。
由此,兗州人民醫院成為新一輪醫改中綜合性公立醫院民營化的首個探路者。
突如其來的改制
“公立醫院改制,不用開職工代表大會么?賣給民企,怎么保證公益性?醫生是事業編制,未來如何確定身份?民企進入之后,職工待遇、工作量又會怎么調整?”自從兗州市宣布改制之后,太多疑問縈繞在馮斌的腦海中。
人民醫院是兗州市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當地門診量最大的綜合性醫療機構。該院創建于1897年,是德國人在魯西南最早設立的天主教會醫院。目前醫院總資產1.9億元,設病床501張,職工704人。
讓馮斌想不通的是,北京、上海大城市的私立醫院服務好、收費高,是為了滿足不同患者需求,縣級醫院主要為百姓診療,為何也要民營化?他擔心,民營化改制后,當地患者對于新的改制一時也難以接受。“就算診療費不變,患者也會認為民營醫院為了盈利收了高價。”
流傳在馮斌等諸多醫護人員中的一種說法是,改制是政府在“甩包袱”,因為兗州人民醫院新院投資高達6.5億元,政府急需民企來為這筆資金買單。
目前,兗州人民醫院面臨著設備老化、院落陳舊、周邊道路擁擠不堪等問題。隨著兗州開發西部新區,為了配套新城區的建設,吸引市民搬遷入住,經市政府批準,2010年兗州人民醫院開始建設新院。
事實上,這一項目在當初就存有爭議,爭議的焦點是新院投資過大、規模過大。根據規劃,兗州人民醫院新院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總投資6.5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8.4萬平方米,規劃設計1500張床位,是現有醫院規模的3倍。按照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張的要求,54萬人口的兗州約需2000張床位就可滿足基本的就醫需求,可該項目建成后,兗州16家公立醫院床位總數遠遠超過了這一水平。
該項目采取了BT融資模式,即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支付合同價的30%(不計利息);剩余70%合同款按約定的回購期年限平均支付,并以年度剩余合同款作為本金計付利息。兗州人民醫院新院回購期為6-8年,回購款由兗州市財政融資機構擔保,兗州市人民醫院支付。
然而,兗州市人民醫院作為差額補貼的事業單位,自身的盈利狀況并不足以負擔這筆巨大的開支。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兗州市人民醫院業務收入接近2.09億元,2012年1至9月份,業務收入為2.13億元。醫改辦人員也承認,除去職工獎金、醫療設備購置維護、日常運營開支,醫院一年利潤所剩無幾。
記者在兗州新區看到,人民醫院投建的新院已經基本完工,正在進行收尾裝修。部分醫護人員指出,今年年底前,新建院區就可交付使用,所欠巨額債務即將開始集中清償。
如今,醫院之間建高樓買設備、比拼硬件設施的“軍備競賽”早已展開。2012年,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縣級公立醫院經濟運行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5311家縣級公立醫院中,36.7%的醫院存在資產負債,為歷史最高值。縣級公立醫院長期債務規模達到658.5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和設備負債占73%。
如何化解巨額債務,已成為新醫改以及縣級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
民營化探索
“民營化改制是有"錢"的因素,但絕不僅僅是因為"錢"。”面對醫院職工與社會各界的種種猜疑,兗州市醫改辦副主任、市發改局副局長楊曉明說,解決這6.5億元的投入,對于當地財政來說,并非難事。政府更希望通過民營化改制,探索一條醫改的新路徑。
公立醫院向社會資本開放曾有過先例。2005年,山東菏澤就嘗試著將轄區內5家公立醫院在半年內全部賣給了民企,可因大部分職工反對,所有醫院在一個月內又全部收歸國有。名噪一時的菏澤醫改“一刀切”模式以失敗告終。
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盡管新醫改將引入社會資本作為發展方向之一,但這一方面的改革既缺頂層設計又無實施方案,加之改革波及面廣、社會敏感度高,至今仍徘徊不前。此前,云南曾有過將昆明口腔醫院向民企開放的先例,可像兗州人民醫院這樣綜合性、占區域主導地位的公立醫院民營化嘗試,在全國尚屬首次。
兗州市衛生局局長薛梅介紹道,2012年兗州市被確定為濟寧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今年又被申報為山東省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自上而下推動著兗州必須啟動對公立醫院的改革。
目前,大多數縣市只有兩三家公立醫院,可兗州市多達16家,其中部分是鐵路、部隊移交的,遠遠超出了全國平均水平。公立醫院需政府撥款,它們既是豐富的醫療資源,對于政府財政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楊曉明解釋道,縣級政府財力畢竟有限,眾多公立醫院實行差額撥款,地方財政很難滿足每個公立醫院發展的需要。這也造成了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基本處于同一層次的現象,無法滿足患者的多層次需求。
根據國務院2012年印發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未來醫改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每個縣重點辦好1至2所縣級公立醫院,提供基礎醫療服務,同時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高水平、高技術含量的大型醫療集團。“之所以選擇兗州人民醫院,確有資金上的考慮。新院即將建成,若憑借現有的體制、機制,大量的投資勢必需要政府負擔,”楊曉明指出,“人民醫院是本市最優質的醫療資源,政府也希望利用民企機制加以改造,探索一條社會化醫改之路。”
兗州市政府曾對省內外多個企業進行考察、篩選。本著“優先選擇具有辦醫經驗、社會信譽好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制”的原則,最終選擇了兗州最大的民企——華勤橡膠工業集團(以下簡稱“華勤集團”)。
華勤集團創建于1989年,是一家以橡膠產業為主導,涉及制造業、服務業、電力生產、地產開發、資本運營等眾多領域的國際化大型民企集團。2012年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
根據2013年6月15引發的兗發(2013)10號《關于兗州市人民醫院實施公立醫院改革的意見》,按照保留存量、引進資本、公退民進的模式實施公立醫院改革,保留原醫院名稱,實施股份制辦院,雙方共同注冊股份制醫院。華勤集團擬以現金購買60%的資產,剩余40%資產由市國資部門代表市政府出資入股。
“這次改制吸取了"菏澤模式"、"宿遷模式"的教訓,并非一賣了之。民企控股是為了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國有參股則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制衡。”楊曉明解釋道,之所以保留了40%股權,是因為公司法規定超過1/3股權的股東擁有一票否決權。
對于為何控股兗州人民醫院,華勤集團醫藥產業的一位管理人員表示,自2011年接管兗州九一醫院,華勤集團就開始進軍醫療衛生行業,企業發展規劃中也將醫藥產業作為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積極參與兗州公立醫院改革,企業可進一步積累經驗、完善醫療衛生產業鏈條。
兗州九一醫院原本是一家隸屬部隊的綜合性三甲醫院。2004年,因部隊精簡整編,醫院被整體移交給地方,成為一家鄉鎮醫院。由于人才流失、設施老化、醫療水平下降,醫院曾一度停辦,成為當地政府的一個包袱。2011年,在當地政府撮合下,醫院由華勤集團接管。
營利與公益
民企投資要求利潤回報,公立醫院卻要保持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原則,未來這所兗州最大的公立醫院究竟是營利還是公立,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楊曉明表示,改制初期,國家引入民間資本的政策并不具體、措施不明確,醫院仍然會堅持公益性質不變。但社會資本的進入已成大勢所趨,一旦未來政策明晰,民企投資的醫院就可以轉變為營利性質。民企率先進入,也正是看到了這一潛在商機。
眼下,公立醫院改制正處于變革初期,新舊思想觀念也處于碰撞階段。一方面,改制需要減少阻力、穩定的環境;另一方面,改制也需要引入新的機制、制度。 根據《關于兗州市人民醫院實施公立醫院改革的意見》,在醫院人員安置上,采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改革基準日之前的在編人員保留事業單位人員的身份和事業單位退休待遇,改革后招聘的人員按照《勞動法》和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規定參與社會保險。同時,還規定了“老人”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
醫改小組自6月15日起,已經進駐兗州人民醫院。改制正處于清產核資階段,一旦評估出醫院的價值,即可確定華勤集團投資金額。 根據改制進程,清產核資后,將進入人員安置階段(人員編制的造冊登記)、資產交接階段,再經過兗州市委、市政府批準后予以實施。屆時,兗州市政府希望通過改制“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完善醫院運行機制,提高醫院運行效率,進一步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楊曉明認為,全國范圍內的公立醫院改制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或許改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先嘗試著邁出一步,總比停在原地不動要好。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馮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