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牛股”聯創節能“麻煩不斷”
8月7日,證監會公布了一份《山東聯創節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報監管案例》(以下簡稱《案例》)。《案例》由山東省證監局寫就和呈報。
《案例》顯示,山東證監局檢查發現,聯創節能存在存貨管理混亂、多項財務指標異常等情況。除此之外,聯創節能還被發現將283萬元的發票虛開給了IPO造假的天豐節能。
自去年8月在創業板上市起,聯創節能便接二連三遭遇各種質疑,“麻煩”不斷。
作為一家實體企業,聯創節能的業績稱得上出色。去年,其實現凈利潤5441.69萬元。而支撐起如此業績的員工,僅有百人左右。其中,勞作于車間內的生產工人,僅有二三十人。有股民將聯創節能稱作“小作坊”。
“看上去很美”的股價走勢,也成為公司的“麻煩”。去年12月4日起,聯創節能迎來“19連陽”,股價從20多元暴漲至70多元,被稱為去年12月的“最牛股”。
因為股價瘋漲,聯創節能曾被深交所重點監控,管理層亦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今年8月13日,聯創節能董秘胡安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說實話,股價漲到這么高,不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局面。”
麻煩1
為天豐節能虛開283萬元發票
8月初,一份來自監管部門的《案例》顯示,聯創節能曾為天豐節能虛開283萬元發票。
“焦頭爛額。”8月13日,聯創節能董秘胡安智形容自己的狀態說。公開資料顯示,聯創節能位于山東省淄博市,主營業務為聚氨酯硬泡組合聚醚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此前,胡安智正在考察和洽購一個位于濱州市沾化縣的化工項目。但來自監管部門的通報,打亂了他的行程,也將聯創節能推入了輿論的漩渦。
8月7日,證監會網站上掛出了一份《山東聯創節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報監管案例》(以下簡稱《案例》)。《案例》是由山東省證監局寫就和呈報。
《案例》稱,今年上半年,在對2012年年報審核中,山東證監局發現聯創節能多項財務指標異常。此外,公司收入確認及成本核算也“存在重大錯報風險”。
今年3月5日,山東證監局“對聯創節能進行了現場檢查”。《案例》顯示,檢查組查看了車間和倉庫,調閱和分析了基礎數據,走訪了重要供應商和客戶,并且繞開高層直接訪談了基層工人。
“檢查組有四五個人,來檢查之前沒有打招呼。”胡安智回憶說,接到電話時,檢查組已經到了廠區門口,而此次檢查的細致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
此間,在“史上最嚴的IPO核查”中,天豐節能被查出虛增利潤。通過一紙283萬元的發票,監管層挖出了聯創節能與“撞在槍口上”的天豐節能之間的隱秘關系。
《案例》稱,聯創節能將以前年度賬外核算的對零散客戶銷售收入284.8萬元,于2012年度將其發票283萬元虛開給天豐節能。對于這一點,聯創節能在8月12日的公告中稱,為天豐節能虛開發票的是一位銷售經理。
“當時,缺少發票的天豐節能找他幫忙,還允諾以后會展開更多的業務合作。”胡安智說,面對天豐方面的陳情,該銷售經理出于“擴大市場份額”的考慮,為其虛開了發票。不過,胡安智說,由于天豐節能生產線的原因,雙方擴大合作一事,最后不了了之。
“公司存在發票管理不到位、不規范的情況。”聯創節能在公告中稱。此外,公告還稱,除上述供銷業務外,聯創節能與天豐節能之間再無往來。
據了解,對于《案例》所通報的部分檢查情況,聯創節能在今年5月13日就進行了公告,并承諾在5月31日前完成整改。
至于時隔3個月后證監會網站為何突然掛出《案例》,外界多感到納悶。該《案例》“存活時間”極短,掛出后不久即被刪去。
麻煩2
高管感慨“拿什么支撐”牛股
股價“19連陽”亦給公司帶來壓力,聯創節能董秘稱,“不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局面”。
山東證監局揪出聯創節能的一堆問題,事出年報審核。《案例》透露,在日常監管中,山東證監局一直將聯創節能列為關注類上市企業。
聯創節能被監管部門重點關注,早已被外界所知。去年12月25日,深圳衛視播放了廣東高層調研深交所的視頻新聞,其中出現了交易所的監控屏幕。屏幕顯示,聯創節能正被深交所監視。
其時,聯創節能的股價正急速上漲。自去年12月4日開始,聯創節能股價從27.63元開始飆升。至12月25日時,其股價已經上漲至59.29元,漲幅接近115%。今年1月7日,聯創節能報收72.1元。至此,這家上市僅4個月的公司,股價已經走出了“19連陽”,漲幅高達160.95%。這樣的走勢,使聯創節能被稱為去年12月的“最牛股”。按深交所規定,聯創節能申請停牌后組織自查。
大牛的行情,在今年六七月間再度出現。今年5月29日,聯創節能的收盤價為61.72元。6月14日,股價一度達到91.5元。也就是說,10個交易日間,聯創節能股價上漲近30元,漲幅接近5成。7月4日,聯創節能報收91.96元。次日,股價盤中一度達到92.5元,與“百元俱樂部”僅一步之遙。
與股價走勢相對應的是,2012年,聯創節能每股收益為1.59元,同期市盈率接近40倍。據報道,今年6月,該指標一度升到105倍。
“這樣的股票,我不敢碰。”一位長期跟蹤聯創節能的投資者認為,聯創節能被炒作得過頭了,已經偏離了正常價值。據報道,多家知名的老牌游資,在買賣聯創股份中表現活躍。
上述投資者分析稱,游資青睞聯創節能的主要原因是其“盤子太斜。公開資料顯示,聯創節能總股本為4000萬股,流通股在今年8月前僅為1000萬股。
“幾百萬的資金量,就可以拉個漲停。”上述投資者稱。除此之外,國家接連出臺的環保方面的利好,也給予了市場炒作的題材。由于主營的聚氨酯硬泡組合聚醚多用于建筑和冷藏等方面的保溫,因此聯創節能被打上了“環保”、“綠色節能”等概念。
因為股價瘋漲,聯創節能曾被深交所重點監控,公司也疲于頻頻發布說明公告,管理層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
“說實話,股價漲到這么高,不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局面。”聯創節能董秘胡安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股價一旦在3個交易日內漲跌幅超過20%,就要發布說明公告,“所以我們不得不時刻盯著走勢,這太占用時間”。
據胡安智透露,聯創節能董事長李洪國曾在一次會議上對幾位高管感慨說,“這么高的股價,我們需要拿出什么樣的業績來支撐?”
麻煩3
工人二三十人被指“小作坊”
二三十名工人,如何創造出4個多億的營收和四五千萬的利潤,引發外界質疑。
年報顯示,去年,聯創節能實現營業收入4.25億元,凈利潤5441.69萬元。2011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4.46億元和5089.81萬元。
這樣的業績,由百十個員工創造。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聯創節能共有員工89人,其中,生產人員為23人。2012年,上市成功后的聯創節能,員工人數增長為108人,其中生產人員31人。
這二三十名工人,在一個車間內進行生產。目前,整個聯創節能只有3個車間——除去生產車間外,其余的兩個用作存放原料單體聚醚。
新京報記者看到,加上一棟2層高的辦公樓在內,整個聯創節能的廠區面積約為20多畝地。車間以外的空地上,也堆滿了盛有原料的鐵桶。若不是門口廣告牌上寫著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很難能將這座小廠與“最牛股”聯系到一起。
“開股東大會的時候,幾個投資者來到工廠后看了一眼就問我,這是家上市公司嗎?”聯創節能一位工作人員說。更有股民將聯創節能不客氣地稱作“小作坊”。
外界對聯創節能的質疑,也多肇始于此——“作坊”一樣的生產環境、二三十名工人,如何創造出4個多億的營收和四五千萬的利潤?
據胡安智介紹,主要產品組合聚醚的生產工藝極為簡單,“就是工人把單體聚醚、催化劑等原料,按比例放入反應釜中,進行攪拌”。
胡安智稱,一個攪拌過程只需10—20分鐘,之后的裝罐系自動化完成,“整個工廠半小時就可以生產10噸的組合聚醚。”年報顯示,去年聯創節能組合聚醚的產量為2.43萬噸。
在淄博一位化工分析師看來,組合聚醚的技術門檻確實不高。胡安智也認可這種觀點。他說,入門與產品穩定、保溫效果出眾、成本有優勢,“就是隔了一層窗戶紙”。這層窗戶紙即“配方”,也就是生產組合聚醚時不同原料的配比。
胡安智稱,有些小工廠只有幾個配方,而聯創節能則有500多個配方,可以按照不同客戶的需求為其定制組合聚醚。
配方保密,是聯創節能的“重中之重”。“掌握配方的只有極少數人。”胡安智介紹說,工人在生產前,需要先到技術部門拿到領料單,而為了保密,領料單往往一分為三,由不同的工人領齲根據聯創節能的規定,工人泄密的處罰為“開除、罰款一萬元、追究刑事責任”。
“除技術部門外,包括財務部門在內的相關部門均無法掌握原材料流轉的真實情況。”山東證監局在《案例》中稱,聯創節能存貨管理混亂。對此,聯創節能回復稱管理混亂系技術保密所需,并承諾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加強對存貨的管理。“屆時,可能會通過設定瀏覽權限等方式保密。”胡安智說。
麻煩4
20項專利被疑為IPO購買取得
20項發明專利集中在一個月內申請,被質疑“可能是專門為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和IPO購買取得”。
“小作坊”僅是外界感到困惑的一部分。自去年8月登陸創業板起,外界和監管層對于聯創節能的質疑一直不斷。
今年1月,一份名為《聯創節能股價虛假繁榮背后或許是一個笑話,或許是下一個萬福生科》的帖子流傳于網絡。該帖稱,聯創節能只有20項發明專利,且大多與公司生產基本無關;并且這些專利申請時間集中在一個月內,“可能是專門為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和IPO購買取得”。
1月11日,聯創節能以公告的形式,對上述質疑作出了回應。公告稱,長期的研發過程中,聯創節能積累了大量的配方工藝,但卻一直未進行專利申請,只是后來出于“公司形象宣傳及市場拓展需求,才將部分非核心的技術申請了專利”。
“我們一般不愿意申請專利。”胡安智稱,若非上市的需要,可能那20項專利仍不會被暴露出來。
上述網帖同時稱,聯創節能毛利率遠高于同行業巨頭紅寶麗。無獨有偶,根據《案例》披露,山東證監局也對聯創節能超高的毛利率感到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