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下崗工人們的心路歷程
激動——“住了幾十年磚瓦房子,終于有機會改造成樓房。”
失望——“原來只解決在崗職工和內退人的房屋改造,我們這些下崗的就要無家可歸了。”
無奈——“我們沒有享受房改,當時工資低也買不起房子,只有住在這里這一條路了。”
郁悶——為何戶口、組織關系、社保都在公司里,唯獨享受不到這個政策呢?
□ 本報記者 鮑青
10年前,為減輕企業負擔,他們領取微薄補償后,便從莒縣海通繭絲綢廠(后改為莒縣海通繭絲綢有限公司)下崗自謀生路;10年間,為操持家業,他們無處安身、四處打零工;10年后,長期租住的宿舍面臨拆遷,他們毫無安置即將無家可歸。為了爭取莒縣人民政府文件提及的一點權益,他們承受著斷水、斷電、恐嚇、威脅的危險。“我們只想有個家,一個能住的地方。”
下崗職工作為城市弱勢群體,理應受到更多的社會保障和關愛。但在日照莒縣海通繭絲綢公司,卻對自己的下崗職工不聞不問,凱達房地產開發公司更是對他們百般威脅、恐嚇。60多戶下崗職工呼吁在城市化中的拆遷中,能否對他們這種弱勢群體更人道更人性?
衷心擁護舊房改造,
卻無安身立命之所
只聽得舊房改造通知下發了,卻沒想到是無家可歸的開始。
2011年,聞聽蝸居的平房將要被拆遷改造,王華(化名)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住了幾十年磚瓦房子,終于有機會改造成樓房。”與他心思相仿的,是住在莒縣濰徐路59號低矮磚瓦平房戶里的60多戶下崗職工。“我們都擁護舊房改造,衷心希望改善居住條件。”
隨著海通繭絲綢公司一紙正式通知的下達,王華他們的心情也隨之跌落到低谷。“原來只解決在崗職工和內退人的房屋改造,我們這些下崗的就要無家可歸了。”王華告訴記者,在這片區域居住的80多戶人家中,海通繭下崗職工占到了60多戶。
早在2004年,為了減輕企業負擔,大批海通繭職工被迫下崗謀生。當時,為了照顧下崗職工的切身利益,國家曾發文要求保障下崗職工的單位宿舍原則上繼續租住。“我們沒有享受房改,當時工資低也買不起房子,只有住在這里這一條路了。”這片低矮破舊的磚瓦房,成了王華他們安身立命的維系。“真的不敢想像,沒有了房子我們該怎么辦?”
雖然下崗職工們要求安置的意愿強烈,但海通繭絲綢公司并沒有絲毫妥協的意思。某日,當他們去電力公司交費時,發現電表用戶名已變更成“日照凱達房地產有限公司”。這就意味著,地塊使用權轉讓給了商業地產公司。而接手的凱達房地產公司,立即采取多種鐵腕手段逼其搬遷。
停水、斷電、威脅恐嚇
只為逼其搬離
凱達房地產公司接手之后,貼出一則限期搬離通知。通知上要求:“各租住戶于2013年2月17日至3月1日前全部搬出,如不搬出,停電并強制搬出。”對于積極配合的,通知說給予“一院一間300元,一院兩間500元”的搬家費。不過,對下崗職工們來說,搬遷就意味著徹底失去庇護之所。
轉眼便到了通知截止日期,凱達公司眼見無人搬走,馬上采取停水、斷電等非常措施。據居民透露,凱達公司推倒了北面供水的水塔,所有居民的用水都成了難題。無奈之下只好幾家湊錢請人在院內打水井,暫時舒解用水壓力。飲水問題雖然暫時解決了,但斷電卻成了頭疼的難題。
他們曾去找電力公司協調,但電力公司卻推脫說拆遷電力供應權責在政府,自己無權過問。眼看無恢復供電可能,王華他們只好商議買下一臺柴油發電機來應急。可柴油發電機發電成本高、電壓不穩,每天只能提供3小時的照明。“從晚上7點到10點,過了點就得熄燈睡覺。上學的孩子到親戚家住,在這兒怎么安心學習?”更折騰人的是,柴油發電機隨時需要冷卻,每晚得安排人值班守候,每隔15分鐘給發電機加水降溫。
即使竭盡所能克服現實困難,也難免要對自身安全擔驚受怕。春節前,住戶們曾和房地產公司員工在拆遷中發生沖突,3名下崗職工被打傷住院。“每人都花了五六千元醫療費。”而小區門口一家開發商在挖掘地基時,直接將泥土堆到了出行的要道上。記者便是在泥土中殘存的小道上穿行來到這里。居民們憂心忡忡,“要是下雨,不僅路不能走,車也出不去。積水更是沒處排,我們都得淹死。”
拆遷安置能否更人性更人道些
令王華他們執著不悔不肯搬離的依據,是2007年莒縣人民政府出臺的一則《專題會議紀要》。記者在這份文件上看到,“對在城區內租住公有住房且除公有住房外沒有其它住房的,因土地儲備或建設確需對公房進行拆遷時,由公有住房所占土地的購買者對公房住戶進行就地安置”。而安置的標準為“樓房套型在90平方米以內的,按成本價進行安置;超出90平方米的部分,按開發商確定的價格由住戶購買。”所以這60多戶下崗職工提出的要求便是,“按成本價購買90平方米以內的房屋”。不過凱達房地產公司對此一律予以回絕。其給出的理由是,“(他們)下崗后已不再是單位職工,不算公有住房承租人”。
下崗職工們也三番五次去上訪,不過當地政府的姿態和開發商口徑一致。一位接訪的當地領導曾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海通繭的人了,和人家不一樣。”不過王華他們很郁悶,為何戶口、組織關系、社保都在公司里,唯獨享受不到這個政策呢?
如今凱達房地產公司隔三差五便來催促他們搬離,“有時砸玻璃,有時扔石塊,就像黑社會一樣。”王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