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不足100米的人行道卻越走越窄,最寬的地兒有三塊方磚,最窄的地方僅有35厘米。35厘米的人行道能走路嗎,昨日記者來到運署街親身體驗了一下,小孩子勉強能走,但是成年人兩只腳站上去都有點費勁,更何況在上面走呢。人行道為何會越走越窄?昨日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記者 王曉迪
人行道最窄處僅35厘米寬 貼著墻根走忒難受
這條越走越窄的人行道位于大明湖南的運署街,人行道的一側就是山東黃河河務局的外墻。提起這條人行道,打來電話的市民小劉很是無奈,“這里車輛很多,錯車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到人行道上躲一躲,可是這人行道太窄了,如果街上的人多,就出現了一種怪象,大家站成一列雙腳踩上人行道,深吸一口氣身體緊緊貼在墻上,等車過去后才敢松口氣。”“真有這么窄的人行道嗎?”昨日記者來到現場實際走了一趟。一開始在山東黃河河務局大門西側的人行道還好點,有三塊方磚的寬度,雖然只能容下一人行走,但是走在上面雙手可以自然下垂,處于放松狀態。再向西走幾米,發現地上的方磚變成了兩塊半,走起來就沒之前那么自如了。繼續前行,從兩塊半的方磚變成了兩塊接著又被截成了一塊半,最要命的是最后的10米,人行道上僅有一塊方磚,記者嘗試踩上去行走,由于旁邊的墻體石塊是凸出來的,所以如果將兩只腳都踩上去身子一定是傾斜的。要是你想向前邁步的話,只能歪著身子貼著墻根兒走,一轉身就會被擠下來。
那到底這段人行道有多窄呢,記者拿出尺子量了一下,發現最窄的地方約35厘米。這么窄的人行道,還有人走嗎?答案是有。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大家沒事兒都不會去走那條路,但是要是馬路上錯車,行人只好貼到人行道上躲避。”
先砌的墻又修的路 拆不動只能是“人讓車”
運署街南側的這條人行道被附近居民稱為“馬路牙子”,不過記者發現,其實北邊的人行道雖然比南側的寬,但是比起正常的人行道也屬于“苗條”的了。這條路上的人行道為何都這么窄?
采訪中記者也咨詢了山東黃河河務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對方表示“我們的墻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時候還沒有人行道。而且之前這個地方是一片居民房,民房拆了后我們是齊著民房邊緣建的墻。人行道建的晚,我記得人行道是在前兩年修運署街的時候建的。”對于這一說法,昨日記者從歷下區市政工程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那里得到證實。
這位工作人表示,“由于這是條老街巷,本身就不寬,所以人行道和機動車道都會受到限制。”對于附近市民提出的拓寬或者干脆拆除人行道的提議,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這兩個辦法都不可行,首先如果拓寬人行道,機動車道勢必被壓縮,現在錯車都很擁擠,如果變窄了就更不方便了。而且兩車錯車時,為了安全大家還可以站在人行道上避一避,要是拆了人行道,行人安全存在隱患。所以目前沒有合適的改進方案。”
運署街能否改為單行線 為居民出行騰點空間
人行道拓不動,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針對運署街人行道難行人的現狀,也有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市民王先生認為,既然是這樣是不是可以考慮把運署街改成單行線,這樣就能加寬一下人行道了,讓市民出行走的更通暢一點。
在這里居住10多年的市民老李也告訴記者,他曾經研究過這附近的道路,他認為運署街如果改成單行線是十分可行的。
根據記者昨日現場查看,運署街的北邊是大明湖路,南邊是泉城路,西邊為按察司街,東邊為黑虎泉北路。由于泉城路為單行線,車輛可以由東向西行駛,所以運署街可以由東向西的限行,如果從東邊過來的車準備到西邊去,可以走泉城路或者順著黑虎泉北路向北走至大明湖路。這樣從西邊來的車如果想到東邊去,也可以通過兩條路,一條是從運署街向東走,或者北到大明湖路再向東行。
這種“苗條”人行道 省城還有好幾條
昨日,記者發現像這樣的“苗條”人行道還真不少,黑虎泉附近小區外的人行道幾乎都很窄,而且路上還時不時的冒出一根電線桿,所以這樣的人行道多數是被荒廢了。除此之外,千佛山東路通往旅游路這段路上,該路段南高北低,道路本就不寬,路邊的人行道更是斷斷續續,而且這條路也是窄的可憐,只有大約一排磚這么寬,行人基本都不會走上去。經十一路東段,路南的人行道是正常、寬敞的,但是路北的人行道卻“縮水”了。二環東路的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西北門,門口南側有一段很窄的人行道。人行道最窄處算上路沿在內,只有兩個盲道地磚的寬度。而這處“最窄”人行道正處于財經大學圍墻的拐角處,人行道緊貼圍墻,從圍墻外又伸出了一株薔薇花,路人都不愿意在上面行走,大家紛紛從人行道上下來改走機動車道。
為車修路還是為人修路?
寧讓“人讓車”不愿“車讓人”。運署街上的瘦身人行道,暴露出目前城市市政道路規劃建設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車是第一位的,人反而成了第二位的。
一條道路的規劃、建設、管理,首先是要考慮到各種交通出行方式的需要。但是路面資源有限,當不同交通方式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誰的利益,背后是相關政府部門管理理念的折射。就拿運署街來說吧,當走車和走人的難題擺在面前時,首先滿足了行車的要求,所以人行道才會瘦到幾無容身之處。而這和國家提倡的綠色出行、保障慢行交通路權理念截然相反。說的更嚴重一些,就是用行人的不方便、甚至是生命安全,來換取一部分人的行車順暢。
當然,事已至此,也不是沒有補救的措施。現在濟南市正在大力提倡社區交通微循環。像運署街這樣的街巷支路,既然道路資源緊張,為何不和周邊道路一起,構成一個交通微循環網絡,讓運署街上的車輛單行通行,這樣省出一個車道的空間,就能讓瘦身的人行道擴容,從而避免行人和機動車爭道的尷尬。 西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