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1日起,“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將這個原本屬于道德領域的問題上升到法律層面。到底多久回家一次才算“常回家”?如何監管?新法實施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沒有噓寒問暖,沒有兒孫繞膝,這是當今老齡化社會面臨的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拋開執行層面的問題,我們欣慰的是“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更欣慰的是社會對老年群體關注的進一步上升。
時報7月1日訊 (記者黃黎 柏凌君 實習生賈迪) 7月1日起,“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將違法。記者就此采訪了濟南多個社區、街道和老年公寓里的空巢老人,發現一些空巢老人的子女數月不回家,但當社區工作人員想打電話提醒時,卻被老人阻攔。有老人甚至想出好幾個理由,為子女辯解。
7月1日,我市一老年公寓負責人致電記者,訴說一件氣人事兒。“李大爺2008年前后來到老年公寓,至今為止,他女兒沒來看過他一次,這算違法嗎?”該負責人說,李大爺的老伴去世很多年了,他一人把女兒拉扯大。幾年前,李大爺不小心摔了一跤,此后留下了后遺癥,現在走路還需拄著拐杖,行動不是很方便。“如今李大爺在公寓的一切花銷,都靠他自己支付,還好他有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不然早就可能流落街頭了。”該負責人說,這些年,從沒見他女兒給他打過電話。一開始他還有女兒的手機號,后來女兒換號了也沒告訴他,就再也聯系不上了。
該負責人說,曾聽李大爺簡單提起過,此前因為一些事和女兒發生過沖突,女兒可能還在為當年的事生氣。“無論當年誰對誰錯,這都五六年過去了,氣該消了吧,不至于這么狠心吧?”該負責人說。
記者采訪了多個社區、街道和老年公寓,了解到像李大爺這種情況屬個例,不少空巢老人的子女一般都會抽空回家看父母,只不過頻次有高有低罷了。
市中區一社區工作人員說,社區有空巢老人10多個,其中有一對老人,女兒在國外,一待就是三五年,每年頂多回來一次。“兩位老人平時在家很孤單,卻很難改變現實。”工作人員說。而另一社區相關人士說,社區有空巢老人11個,其中有3個是孤寡老人,8名空巢老人的子女一般會選擇周末或節假日回家。“平時老人遇到什么緊急事,一般還得靠居委會或鄰居幫忙。”該人士說。
一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有次看一個老人的子女連續好幾個月不回家,很想打電話提醒,結果被老人攔下了。“當時老人拒絕給電話號碼,說不想影響孩子工作,還在15分鐘內,為子女找出了三四條不回家的理由,我們也是看著干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