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購銷從未進行農殘檢測
記者在深入調查逐漸理清金銀花的整個經濟鏈條之后發現,在金銀花種植、加工、采購、銷售的一系列環節中,作為原料最后使用方的藥企根本沒有進行過農殘檢測。
金銀花從收獲到最后作為制成品進入市場要經過以下多次轉手。
首先,由小的收購商販到各個鄉鎮收購農民手中的金銀花,這一環節,主要是看品相。“主要是看顏色,有經驗的商販一看顏色就知道好不好。”從事金銀花收購多年的商販劉長河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小商販再將收購的金銀花放到交易市場上賣給大的收購商。在流峪鎮、鄭城鎮、銅石鎮等金銀花主產地,均建有大型的金銀花交易市場,市場從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按照古老的傳統分時開放。“在交易時,會有工商局的人來查是否摻雜山銀花和外地金銀花,但一般用眼睛觀察,不會進行檢測。”劉長河介紹道。
然后,大的收購商將貨物供給各種藥企。“藥企的人根本不會去田間收貨,我們收了貨之后再發給藥企,藥企再做檢測。”作為大收購商的代表,45歲的林淮義一直給廣藥集團供貨,每年供貨量有2000多噸,據他介紹,廣藥每年在平邑收購1萬多噸的金銀花,主要用于生產王老吉涼茶和相關藥材。
除了給廣藥集團供貨,他還給太極藥業、湖北的午時藥業供貨,規模也是上千噸。據他介紹,這些大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熟悉的供貨商,供貨商之間競爭激烈,相互提防,新的供貨商如果沒有經濟實力很難打進渠道。
而據記者多方了解,加多寶每年在平邑收購近4000噸的金銀花用于生產涼茶,主要的供貨商有6家,其中銅石鎮的奧東藥業為主要供貨商。而哈藥、三精制藥、南京藥業等大型藥企均采用這種方式收購金銀花。
藥企對于貨物的檢測只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檢測是否摻雜山銀花,二是檢測藥性,也就是金銀花種木犀草苷和綠原酸的含量,而為了杜絕花農使用硫磺熏干金銀花,現在還會檢測重金屬含量。
“企業很難在鏈條的末尾檢測農殘,”陶偉對時代周報說道,“事實上,農殘最好的監控點是在種植環節,光靠企業檢測難于有控制效果。”
根據平邑縣政府規劃的資料顯示,政府方面力圖建立的金銀花模式是“企業—基地—花農”的模式,而現在的模式卻是“企業—大供應商—小商販—花農”。
據了解,這些大型藥企多數不會到田間去,駐扎在這邊的大部分是采購人員,有些藥企甚至連采購人員都沒有,供貨商和藥企在網上進行投標,然后由供貨商發貨給藥企,藥企對貨物進行檢測,合格即要,不合格就退貨。
“光靠企業監管并不現實,”王婧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從來沒有檢測過農殘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對于金銀花來說,我國根本就沒一個農殘超標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