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家住市北區裕環路的王小姐向記者反映,河馬石農貿市場旁邊的垃圾分類回收點,因為清理不到位,不僅影響市容還有刺鼻味道,買菜的時候都要掩著鼻子,希望有關部門能規范一下。7月8日,記者采訪發現,在2011年3月份,河馬石農貿市場外的回收點曾被列為垃圾分類試點,兩年過去了,這里卻成了市民投訴臟亂差的對象。
A 垃圾分類試點區竟變成臟亂差
2011年1月1日起,市北區在四個區域試點垃圾分類,河馬石農貿市場成為試點之一。當時,原洪山坡街道辦事處為確保此次試點順利實施,不僅在農貿市場外專門劃出區域進行路面硬化,并分類放置了多個垃圾桶,還特意設計了垃圾分類的引導牌,極大改善了垃圾回收地的環境。而在垃圾分類指導員宣傳、勸導之下,垃圾分類回收效果初見,成為當時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兩年半時間過去了,近日卻有市民向記者反映,這處曾經被視為標桿的垃圾回收點,竟與臟亂差聯系在了一起。不僅垃圾回收欠規范,出現的臟亂問題也讓很多人頭疼。7月8日,記者來到河馬石農貿市場的回收點調查發現,曾經的垃圾分類試點“標桿”如今卻風光不在。原本完整醒目的垃圾分類字跡和標識牌出現殘缺,標識牌下擺放的垃圾桶也變得破損不堪,看上去臟兮兮的,周圍蒼蠅成群。垃圾桶外還可見到遺留在地上的垃圾,有的垃圾袋直接被丟在了桶沿上,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記者捂著鼻子走近仔細觀察,發現標著“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里面的垃圾其實并未真正進行分類。桶里的大部分垃圾袋里裝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未經分類就被隨意丟在了空置的垃圾桶里。
B 垃圾分類的少,隨手扔很常見
針對這樣的場景,記者隨機對周圍的商戶和附近的居民進行了采訪。“我們都是自覺將垃圾分類放進垃圾桶里,還有分類指導員指導我們分類垃圾,所以商戶幾乎沒有亂丟垃圾的,桶外的垃圾主要是周圍的居民隨手丟的,弄得周圍到處都是。”河馬石農貿市場的一位商戶這樣告訴記者。而在附近做燒烤生意的許先生則告訴記者,垃圾桶和桶外亂丟的垃圾發出的臭味太大,特別是到了夏天更刺鼻。
有市場商戶說,在2年前剛試點垃圾分類時,的確見到過垃圾分類指導員,而且會做一些提醒。但是,后來偶爾才會見到指導員。“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回收點的環境還不錯,當時指導員管理得比較嚴,幾乎很少出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但如今,有些不自覺的人便隨手扔,導致回收點的環境越來越差。”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戶說,回收點也對他們的買賣造成了影響,不少居民買菜時經常抱怨。
調查過程中,記者也隨機采訪了附近的居民。在河馬石農貿市場對面居住的李大爺說:“他自身對垃圾分類并不十分了解,也沒有在意垃圾分類回收點的標志,經常是將家里的垃圾全放在一起,下樓的時候看到空的垃圾桶就丟,有時看到垃圾桶滿了也就隨手放在附近了。”
C 街道辦將進行規范確保整潔
針對河馬石農貿市場垃圾分類回收點變差的情況,7月8日下午,記者也采訪了合肥路街道辦事處城管科。工作人員在聽完記者反映的問題后,表示會盡快聯系相關部門對回收點進行規范,首先對亂扔垃圾導致的臟亂差現象進行整治。至于垃圾分類一事,該工作人員說,現實中的確存在分類不到位、推進困難的尷尬。
“河馬石農貿市場的回收點,在2年前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專門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并對農貿市場的商戶進行了宣傳。從效果看,商戶還是能按照分類要求去做的。問題是,這些垃圾桶不僅僅給商戶使用,對面不少居民也往里面扔垃圾,這就導致分類效果打折,甚至影響了市容環境。”工作人員說,因為附近人流眾多,單憑一個分類指導員是不會有效果的,而且指導員不可能一天到晚在回收點旁,最終還是看大家的自覺性。
工作人員表示,辦事處會先對環境衛生問題進行治理,也希望商戶、居民能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維護共同的生活環境。
◎相關新聞 2015年市區60% 居民區垃圾分類
近日,市市政公用局局長單強煒進行網絡訪談,據他介紹,今年本市重點在市南區試點垃圾分類,同時,還對市南區160家餐飲企業的餐廚垃圾和11處農貿市場的生活垃圾進行了分類收集。今年下半年,市南區將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其他區將自明年開始逐步推開。按照規劃,2014年,市南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基本覆蓋,其他區在封閉式物業小區開展分類收集。在市區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建立健全長效管理監督考核體系;到2015年,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的管理體系全面建成。市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集貿市場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80% 以上,市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60%以上。文/圖 記者 李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