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風暴
中國奶粉市場正在下很大一盤棋。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管理部門政策頻出、行業內部兼并洶涌、進口產品遭遇反壟斷調查、著名品牌相繼降價,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奶粉行業刮起了風暴。
政策層面,以6月4日工信部制定并發布《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為端倪,多個涉及奶粉行業的政策陸續出臺,表明了政府部門的決心和力度。7月開始,工信部集合國內100多家嬰幼兒奶粉企業召開發布會,部署實施嬰幼兒配方乳粉“雙提”行動有關工作,提高乳粉質量、提振國產奶粉消費信心。
企業內部,6月18日,蒙牛114億港元收購雅士利,成為中國奶粉領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案,緊接著,品牌價值百億的完達山傳出被收購消息,伊利牽手美國最大牛奶公司,成為戰略合作伙伴。
進口領域,自7月1日國家發改委對多個奶粉品牌展開反壟斷調查后,惠氏宣布降價11%,單品最高降價幅度達20%,其他品牌相繼跟進。
“雙提升”的頂層設計、對進口奶粉的反壟斷調查、動輒超百億的兼并重組,兩年內不再審批新的嬰幼兒乳粉企業,一套組合拳之后,奶粉市場會否出現預料的情景無人能夠下定論,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這次動真格的了。
帷幕拉開,燈光閃亮,奶粉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身影去了又來,大英雄各懷心思。而對消費者來說,能夠買到質優價廉的奶粉才是最終訴求,主角到底是國產還是進口,并不是最重要的。
風起于青萍之末,國產奶粉危機,推手不是別人。進口奶粉稱霸一線城市、高端市場,打敗國產奶粉的正是國產奶粉自身。
奶粉信任,這樣一個詞匯的出現,無疑曾經是這個行業的恥辱,當國產奶粉在消費者心中的安全系數長時間難以提高的時候,用腳投票,選擇進口產品,消費者并不需要承擔過多的道德壓力。
進口產品步步緊逼,國產品牌應對乏力,5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陰影揮之不去,奶粉行業頭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何去何從在焦灼著國產奶粉的神經。
國產奶粉的未來將會怎樣?奶粉大戰中誰會笑到最后,消費者才是最好的裁判。
風暴的背后,其實是奶粉產業長期無法滿足消費的市場現實。
漩渦中的洋奶粉
摘要:奶粉風暴,進口產品首當其沖。
自今年5月份以來,由國家多個部門連續發布的消息顯示,在中國一路漲勢的洋奶粉恐怕“泡沫將破”。反壟斷調查成為扎破這個蒸蒸日上的熱氣球的第一根刺。
在業內看來,一切都是遲早的事。“只是沒想到那么快。”一位在乳業有著10余年從業經驗的行業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