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報記者 王光營 實習生 孫慶玲 全通江
根據“五城聯創”的目標,省城今年要實現城區河道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據悉,省城城區河道光治理排污口就超過700個,存在上游重復處理,下游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市政部門將建設7座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并對下游污水處理站進行擴建。
四大分區治理排污口
超過700個
“河道截污治理,最難的就是查找排污口。”近日,記者在興濟河西十里河段看到,該處河道最寬只有十余米,而上游最寬的河道有20米。與往日布滿垃圾不同,經過治理的河道變得干凈整潔。
負責該處施工的排水總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河300多米都沒截污,生活污水都直排河道,成了污水排放治理的“毒瘤”。為疏通污水管道,施工方先采用了疏通車,又派人潛入污水管道中進行清理。
“整治這個排污口,用了近半個月時間。”據悉,興濟河分區雨污分流工程計劃整治排污口321個,整治過程中又新發現排污口104個,光排污口就達到了425個。
而在臘山河、大辛河和大明湖河道治理分區中,找到排污口進行截污也是工作的重點。大明湖雨污分流項目涉及排污口69處,臘山河分區整治排污口177處,而大辛河分區已建成的污水直排口33個,涉及大辛河、中井洪溝、全福河、龍脊河及小涵峪溝5處河道。
“光這些列入治理計劃的河道就有超過700個排污口,還有不少都是隱藏的。”
上游重復處理
下游處理能力不足
“上游的污水重復處理,集中到下游處理能力有不足。”對此,濟南市市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達到“五城聯創”的目標,省城今年要實現城區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
但由于上游污水直排河道,順流而下集中到下游,下游不僅壓力倍增,處理后的污水市民也看不到,污水治理還存在不少難題。
“雨水本來不用處理,但進入污水管道就成了污水了。”據介紹,首先是雨污合流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部分雨水進入污水管道后,加重了污水處理的壓力。
據介紹,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分散式處理設施,特別是由開發商建設的住宅小區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閑置浪費嚴重。而河道下游的集中處理設施已經滿負荷,若大量污水截流后需并網,集中處理設施能力不足。
“雖然污水處理投入較高,但仍有河道明排污現象。”據悉,污水處理后直接淌走,上游河道見不到好水,下游則污水壓力過大,產生嚴重的不均衡。
建設7座
分散式污水處理站
“這些問題單獨考慮一項,都好辦,但要達到綜合效果難度不小。”據濟南市市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如果僅考慮建設完善污水收集管網,投資將達到幾十億元,而且城區主、次、支路和街巷幾乎需要全部刨掘,對市民的生活影響較大。
為此,濟南市市政部門在考慮到污水管網、河道治理、污水設施、道路建設等因素后,通過分析省城南高北低的地理條件和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布局,提出了上游優先、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并重等原則,來處理污水排放問題。
據介紹,在今年的河道排污治理中,臘山河、興濟河、大明湖、大辛河四大分區內的65條河道全部進行了截污治理。為了達到截污的目的,目前共新建雨污水主次干管146公里,幾乎是沿著濟南二環路繞行三圈的距離。
另外,市政部門還建設了金牛公園、赤霞廣場等7座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將市民排放的污水分散處理后再排放到河道。其中,金牛公園站日處理能力一萬噸,已經建設完成,正在進行調試,其他幾座處理站的日處理能力也都在一萬噸左右,正在進行建設。截至目前,市區每天共截流污水3.5萬噸。
“省城每天要處理污水70多萬噸,下游的處理廠壓力很大。”據悉,為了增加下游的處理能力,除了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市政部門還對水質凈化三廠進行了日處理能力10萬噸擴建工程,工程完工后,省城的污水處理能力將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