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綠樹、雅致的小別墅,臨沂市平邑縣油簍村乍看上去,有著讓城里人都羨慕的生活。然而,在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卻充滿種種矛盾。
全村1326名戶籍人口中,有800多人常年在大城市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新村50多棟花園式別墅只住了十來戶村民,其余幾乎常年閑置,房主一年到頭難得住上幾天;全村大部分人在外有工作,在村里有小洋樓,卻不知道將來的家在何處……
文/片 本報記者 張泰來
山溝里冒出別墅群
“哪有什么領導?就是我們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嘛!”李洪成的愛人說起自己的村子,很是自豪。
從平邑縣城向南約20公里,轉進一個小山溝,便是鄭城鎮油簍村。如果天氣晴好,離村莊還有兩三公里時,就能看到一片漂亮的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樹之中。
村子分新村和舊村兩部分,村支書李洪成說,新村建于2007年,建筑分兩戶一體雙層別墅和5排6層樓房,加起來一共53戶。別墅每戶13萬元,建成當年基本就被村民購買一空。
村里的中心街道和小街背巷全部都是水泥硬化路面,房前屋后及道路兩旁種著冬青、女貞、刺棘、金銀花、丹參等,綠油油的。一個文化廣場坐落在村中央,配備了基本的健身器材。村里不僅建了公廁,還設立了污水處理裝置,通過地下管道將各家各戶的污水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后流入農田澆地。
“很多外地人來到我們這兒都問,這是哪個領導住的地方。哪有什么領導?就是我們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嘛!”李洪成的愛人說起自己的村子,很是自豪。
攤煎餅年賺2000萬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地攤煎餅,每年都為村里帶回2000多萬元的收入。
放在十來年前,油簍村人也不敢想,有一天會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山里要水沒水,要礦沒礦,盛產金銀花、山楂,卻因交通不暢,運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
“樹挪死,人挪活”。村民李榮仕給村里人探出了一條出路。
李洪成說,李榮仕出生在油簍村,工作在上海,后來下崗回到老家。頭腦靈活的他突發奇想,要在上海推廣臨沂的雜糧煎餅,遂重返上海灘,支起門面賣起了煎餅。
“剛開始一天能賣40多元錢,這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后來生意越做越好,買主問起時,就打出了沂蒙雜糧煎餅的招牌。”李洪成說,見煎餅生意好做,村里陸續有人到上海投奔李榮仕。再后來,全村以及鄰近村很多人都走出家門,在全國各個城市支攤賣起了煎餅。油簍村更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外地攤煎餅,每年都為村里帶回2000多萬元的收入。
今年52歲的李興普夫婦以及女兒、女婿在上海經營了3個煎餅攤,每年凈收入20萬元左右。
漂亮別墅
都留給了空氣
新村里總共有53戶人家,但常住的只有十來戶,其他的樓房均常年處于閑置狀態。
經濟上富有了,但村里卻比以往多了一分孤寂。村民們分布在全國各地,一年回不了幾次家。
新村里漂亮的小別墅,絕大多數都鐵鎖把門,鐵門上的油漆炸了皮,野草攀著鐵門瘋長。李洪成說,新村53戶人家中,常住的不過十來戶,其他的樓房常年處于閑置狀態。
不管是新村還是舊村,村里很難找到45歲以下的壯年,留守的基本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還在上學的孩子。
在進村的路上,記者遇到了兩名50多歲的中年婦女,她們均來自平邑縣城。據她們介紹,平邑盛產金銀花,鄭城鎮金銀花種植尤盛,是著名的金銀花之鄉,油簍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植金銀花。因為村里大多數人都外出攤煎餅,只能請人采摘金銀花。
“摘一斤5元錢,很多人都到鄭城鎮來打工,近的有平邑縣的,遠的有河南、河北的。”出生在鄭城鎮的王先生說。
想孩子只能
打電話聽聽聲音
“想孩子想得難受也得忍著,村里人不都是這樣嘛,咱農民有什么辦法?”
在外做生意,辛勞只有自己知道。現在的李興普老家有別墅,女兒家也有樓房,但在上海,一家4口卻只能租住一間不足10平米的小房子,“就這還要找居委會的熟人才能租到。”
現年30歲的任林成和妻子在廣州一所大學的食堂里承包了一個窗口賣煎餅。”早上6點起床,7點開始有人來買,中午人少可以休息一個多小時,晚上一直忙到夜里11點多。”任林成說,他們基本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有點時間就想多睡會兒,太累了。”
比身體上的操勞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與父母、孩子的分離。村民徐寶國在上海做煎餅生意,他的母親70多歲了,還要一邊在家種地,一邊照看3個孩子。
“想,肯定想啊,哪有不想孩子的。”61歲的村民李廣軍,兒子、兒媳都在上海攤煎餅。一年之前,兒子把孫子接到了上海上幼兒園。這下子,兒子想念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可爺爺奶奶又見不著孫子了,“太想了,就打打電話聽聽聲音。”
李興普的外孫已經8歲了,8個月大的時候就擱在家里由奶奶照顧,“女兒想孩子想得難受也得忍著,村里大家不都是這樣的嘛,咱農民有什么辦法?”
年輕一代
期待留在城里
“不是說最近要改政策,只要在城里買了房就能落戶嘛。”對于這個傳聞,村里人并不很明白,但他們卻充滿期待。
李洪成說,油簍村一共有363戶人家,1326人,全村800多人在外做雜糧煎餅生意。但在記者采訪到的老一輩外出人員中,90%都對城市沒有歸屬感,年老還要回到油簍村。
在湖南長沙涉外經濟學院附近擺攤的李洪水現年58歲,他的生意很好,2013年上半年就掙了將近20萬元,但他已在考慮回家養老的問題。
而村里的年輕一代,對自己和孩子的未來則有不同的考慮。李興普的女兒李蕾正打算把孩子接到上海,在上海買套房,對于戶口,她只能寄希望于政策的改變。任林成也說,他會在平邑縣城給孩子買一套房,讓孩子取得縣城戶口,成為城里人。
“不是說要改政策,只要在城里買了房就能落戶嘛。”對于這些傳聞,油簍村的村民并不很明白,但他們卻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