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郭樹清曾說散戶不適合證券市場
又是一個消息相對平靜的星期五,又是一次無來由的突然變盤。只是這次與上周五瞬間向上暴漲正好相反,盤中是忽然間連續向下砸盤。而與上次相似的是,砸下去之后,股指又重新向原來的位置慢慢靠近,不過本周五沒能重回紅盤區域。
這一次的風云突變始于13:18分,股指突然像跌落懸崖的秤砣一樣,幾乎是直線下墜,有去無回;股指期貨也忽然間空頭齊集,排山倒海地向下砸去。最終期現兩者相互呼應,勢如破竹,多頭可能還沒反應過來并采取相應措施,就已瞬間被“秒殺”了。
光大證券的烏龍事件尚未被市場完全消化,十分類似的手法似乎已經閃亮登場。是受到光大證券的啟示,還是本來就已經準備就緒,不得而知。只不過對廣大中小投資者而言,面對這樣不時抽風的市場,交易的安全性實在值得懷疑。
經過這幾年股市的不斷創新,機構不斷引入先進的交易方式。而對于小散來說,基本與新的衍生品種無緣,不僅與股指期貨無緣,與融資融券無緣,采用套利模式的交易方式更是連想都不用想。雖然管理層一直以來均以“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為己任,但從來也沒有對小散們下逐客令,不過,這種交易制度上的不對等,卻也正在客觀上將小散們驅逐出去。
交易模式不同,與資金量大小有一定關系,所以機構們可以投資組合、可以期現對沖、可以擇機套利、可以程序化交易,散戶們大多卻難以做到,這本來也很正常。但是,像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應該面對市場所有投資者的品種卻設置較高的門檻,卻是制度上不公平的一種表現。其實,如果市場規則是公平的,只要投資者能充分了解投資風險、并能盈虧自負,所有投資工具,對誰都應該一視同仁。
有了新式的交易工具,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即使熊市時間再長,也依然可以找到獲利的途徑,只不過是獲利大小而已。對于只能老老實實通過持股分享“上市公司成長”的小散們,則只能祈禱所選公司股價不負重托,或者A股出現牛市,因為靠著公司分紅,A股基本上是沒有投資價值的。這一點不論是用大量A股上市公司過去的分紅數據,還是A股股指的漲跌幅度來看,都可以找到一些證據。我們雖然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在精選個股上下功夫,但如果壓住指數也能賺錢的機構越來越多,則我們要付出的耐心,可能是以往時間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雖然證監會前主席郭樹清曾語重心長地表達過散戶不適合這個市場的意思,但A股散戶仍占主流卻是不爭的事實。如今,面對光大證券烏龍事件所揭示出來的“操控模式”,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而不是想辦法讓他們離場,應該是監管者需要研究的課題。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