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苑菲菲
因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市民唐先生便到煙臺仁愛醫院去打吊瓶,可在治療的最后一天打最后一瓶藥時,唐先生卻覺得有些不對勁。一看吊瓶,唐先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在輸液的吊瓶上貼的是另一位唐姓女士的名字,而那位女士患的是婦科炎癥,唐先生惱了!一個45歲的大男人怎么可以打這種吊瓶?
打上吊瓶煩躁,一看竟是女患者名字
“我是個大男人!怎么能給我打治療婦科炎癥的藥!”13日上午,在位于大海陽路的煙臺仁愛醫院(以下簡稱仁愛醫院)門口,市民唐先生抖著手里的兩張藥品處方單,十分生氣。他說,因為患了感冒,導致上呼吸道有些感染,便到仁愛醫院打吊瓶。之前打了4個,感覺快好了,但因為自己體質一向弱,他決定再打兩個穩定一下病情。
唐先生告訴記者,12日上午,他到仁愛醫院打吊瓶,院方給他開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和鹽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第一瓶打的是左氧氟沙星,打完后,護士給他換上了第二瓶藥。
“當時有好幾個人在打吊瓶,以往護士換吊瓶都要問問叫什么名,這次沒問直接就給我換上了。”唐先生說,他當時沒在意,但是打了一會后就覺得心情很煩躁,便從椅子上站起來看自己的吊瓶。因為是逆光,唐先生只看清楚前面的唐姓和最后一個梅字,“我的確姓唐,但是我名字里沒‘梅’字,我當時就跟護士說這吊瓶打錯了。”唐先生說,當時護士過來看了看,就把藥瓶重新換成了克林霉素。
護士不敢明言,他問患者才知藥錯了
唐先生說,他當時問護士這是怎么回事,那位護士告訴他沒有關系,這位患者打的也是克林霉素,唐先生就沒再多問。“那瓶注射液已經打了五六分鐘,瓶子里少了一塊。”唐先生說,他越琢磨越覺得不對,既然注射的一樣為什么要把吊瓶換了,而且對方名字里有個梅字,明顯是個女的。唐先生喊來護士,要求找出錯打的這位患者的病歷。
“護士支支吾吾,跑過去在一摞厚厚的病歷表里翻,可當時在打吊瓶的不超過10個人。”唐先生說,護士翻找了半小時都沒找出病歷,他便在輸液室問了一句誰姓唐。這時,坐在他后排的一位正在打吊瓶的女患者應了一聲,唐先生又追問她得的是什么病,那位女患者說是炎癥,一副不愿明言的表情。“我當時就急了,大聲問她到底是什么病,說剛才護士把你的吊瓶給我打了。她‘啊’了一聲,說她是來治療婦科炎癥的。我一個45歲的大男人,居然被打了婦科注射液。”
病情出現反復 自己也擔心起來
唐女士病歷單上,科室一欄后“婦科”倆字大大刺激了唐先生。一看處方單,上面的注射液有止血芳酸注射液和催產素。唐先生說,因吊瓶上只有患者姓名沒有藥品名稱,他也不知道自己被錯打的是哪種注射液。他雖然不懂藥,但一看這倆注射液的名字就感覺不對勁。“打完這個藥后,我現在還口干舌燥,眼皮發麻,就怕有什么后遺癥。”
而聽到有男患者錯打了自己的吊瓶,唐女士也擔心起來。
13日上午,唐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子宮出血她在仁愛醫院做治療。11日打了一天吊瓶,效果很好,血止住了。可自12日打完吊瓶后,她的癥狀又復發,下體流血不止,她懷疑當時不止是唐先生打錯吊瓶,她也錯打了唐先生的吊瓶,才造成了這個結果。
唐先生和唐女士一起找醫院為自己討說法,但醫院方面因為院長不在,對這件事如何處理一直沒有明確表態,這讓兩位患者更郁悶了。
承認錯打吊瓶 但對健康無礙
對此,仁愛醫院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張女士在接受采訪時承認,醫院的確給唐先生錯打了吊瓶,但只打了兩三分鐘,輸入體內的很少。而且唐先生打的也并非是婦科用藥,而是用于止血的止血芳酸,“一個吊瓶里只加了很少的止血芳酸,其他都是葡萄糖,他打的少,對健康沒什么影響。”張女士說,負責給唐先生輸液的護士是新來的,沒經驗,可能當時確認名字的時候聲音也比較小,才造成了這個誤會。
張女士說,當時那位護士誠心向唐先生道了歉,并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工資來承擔唐先生當天的醫藥費,醫院方面也很積極地與唐先生協調這件事。但唐先生情緒激動,雙方根本沒法心平氣和地協商。唐女士的吊瓶并沒有打錯,之所以會流血是因為注射了催產素也就是縮宮素針,對子宮起到收縮作用,排出子宮內的淤血,流血是正常反應。唐女士目前拒絕再打吊瓶,因此才流血不止。“患者提出要2萬元的賠償,醫院方面覺得不合理,但還是會在私下積極協商這個事。”
而唐先生除了擔心打錯針會影響健康外,也希望醫院能給個明確的解決方案。13日下午,記者再次聯系唐先生了解到,因與仁愛醫院協商未果,他已將此事投訴到芝罘區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