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照料中心
床位已供不應求 資金仍捉襟見肘
快節奏的社會運轉模式下,子女們只能把老人拋在"空巢"中。而絕大部分老人又不愿遠離子女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對他們來說,白天與老年朋友參加各項娛樂活動,或者享受專業居家照料,晚上與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的"日間照料模式",很受歡迎。
南辛莊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還在裝修階段,就早早被社區老人"盯"上了。采訪時,一對老年夫婦正在咨詢入住條件。"兒女在上班,老兩口守著空房子,空落落沒話說。夏天還好,出來參加些活動,天冷了連個去處都沒有。"老先生說得很實在。"每天都有很多老人來詢問中心的進展情況。"南辛北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維芳告訴記者,轄區共有60周歲以上老人1700多人,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這間由政府投資的槐蔭區首家日間照料中心因此被轄區老人寄予厚望。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中心設有棋牌、書畫等20余個功能室,同時開辦老年大學,設養生、急救、健身等方面的課程,讓老年人的生活不再枯燥乏味。中心還開展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導向的居家養老服務,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會上門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低償居家護理工作,陪老人說說話。
但是,日間照料中心卻僅有40張床位,面對老人的需求顯得有些杯水車薪。"雖然前來預約的老人很多,但由于床位等方面的限制,我們將對預約老人進行篩選,首先將孤寡老年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貧困老年人、60周歲以上空巢高齡老年人納入服務范圍。"王維芳告訴記者,作為公辦非營利性組織,日間照料中心的運行將以無償為主、低償為輔的方式運行,在巨額開銷前僅靠財政撥款是不行的,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中心日常運行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
機構從業人員
七成人沒有資質 活累錢少頻跳槽
張先生的父親是位離休老干部,患病臥床在家3年,已經是五換護工了。
第一個護工開始挺好,時間長了就不在狀態。有一天,張先生在上班時間回家,卻發現老人被孤零零丟在家,護工出去干自己的事了。一問,這種事還經常發生,氣得張先生馬上換人。第二個護工是位女性,干活很麻利,可是因為老人行動不便,要做些擦身這樣的活,老人抵觸,護工自己也不舒服,也沒干多長時間。最長的一個干了一年多,全家人都很滿意,誰知道有一天人家吞吞吐吐地說,別人"挖"他去干病房陪護,那個輕松,不擔啥責任,錢也不少。張先生也只得放行。"如今這一個,也不知道能待多久。"張先生有點無奈。
在家政行業流行一句話,"伺候老人不如伺候小孩"。照顧老人很累,不僅僅是晚上睡不了整覺、幫老人翻身做飯,還有付出的心力。許多民辦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因為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報酬低,頻繁跳槽改行。如果有可能,大多數從業者更愿意去干月嫂、保姆。培養出一個人來,走了,養老機構只能另外招人。很多從業者甚至沒有參加過正規的崗前培訓,往往邊干邊學,服務質量很難保證。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老年護工的整體素質偏低。
2013年實名統計的情況表明,山東現有的714家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管理服務人員還不到30%。而對于零散的個體護工人群來說,他們更關注的是能不能找到活兒、哪里工資高,而不是去提升自身,獲取資質。
然而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的局限,已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的瓶頸。省老齡辦人士認為,盡快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隊伍,既是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老年民生的緊迫需要。
養老數據
2012年底,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82.26萬,占總人口的17.37%,并且呈加速發展態勢。據預測,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20%左右,2050年達到老齡化峰值時,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35%左右。全省65歲以上空巢老年人90%的需要心理慰藉和居家養老服務,有81.39%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有127.75萬失能老年人需要長期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