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歷城區港溝街道辦燕棚窩村兩委6年間在飯店打下"白條"近9萬元,至今仍未還債。此事再一次引發人們對農村村務公開的關注。那么其他村莊是什么情況?某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干部道出了實情:"村支書太強勢,他拿著發票讓你簽字,鄉里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誰好意思不簽?"

監督委員會:"有時候像擺設"
為了加強對村務公開的監督,山東自2011年開始推行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1月10日,記者采訪了濟南、泰安、濰坊等地多個村莊的村干部,獲知這些村莊都已經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
"我們村也有村務監督委員會,可有時候像是擺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干部說。
這位村干部所在的村集體收入較多,每年入賬幾十萬元。"村支書經常在外面請客送禮,拿著公家的錢辦私人的事情。"該村干部稱,發票拿回來之后往往虛構一些名目,例如搞建設,走各種程序報銷。
"村支書太強勢,他拿著發票讓你簽字,鄉里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誰好意思不簽?再說也沒有人敢揭發,否則就會受到威脅。"這名村干部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些村的村務監督委員會確實存在走過場的問題。一些當選的農民不敢管事,不敢對村干部說"不"。
"有些成員害怕擔風險,破壞與村干部的私交,結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三農專家、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程同順評價說。
"村賬鎮管":最大的阻力來自村干部
目前,我省不少地區的農村實行了"村賬鄉鎮(辦)管"辦法,在村級集體資產所有權、資金使用權、財務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把賬"收"上來,由鄉鎮(辦)代理核算。
"此舉就是為了預防和打擊農村腐敗情況,防止村干部貪污公款和假公濟私的情況。"程同順說道。
省城西部一農村村支書楊成(化名)深刻地感覺到"村賬鎮管"對其原本權力的約束。不久前,村里建設需要一筆費用,村會計必須要到鎮里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報賬。發票上有村支書、村主任、經辦人和村民監督委員會的簽字,最后要經過記賬中心會計審核,才能從出納手中拿來支票。
"村賬鎮管"之后,每個村的村委會公章就放在鎮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
槐蔭區財政局副調研員王俊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的村干部違反規定,一下把地承包出去幾十年,然后把租金全部花光;有的用公章做擔保,造成的損失只能由村民承擔。公章收上來以后,可以對這種活動進行制約,"比如一塊地承包租金應該是一萬元,一看他租了一千元,肯定不行,就不予蓋章。"
"村賬鎮管"相當于"收"了村干部的權力,注定要面臨重重阻力。"有的支持有的反對,有的要看是不是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就支持,觸及自己利益的就反對,所以最大的阻力依然來自村干部。"楊成說。
專家分析:村民自治意識還沒有調動起來
"現在很多村莊都開始定期張貼村務公開表,上面列出一段時間內村里主要的事項,一般都貼在村里顯眼的位置。"10日下午,位于濟南北部某村的村支書張峰(化名)說。
但對此,不少村民表示不關心。"村里的壯勞力白天都不在家,根本不關注村委會的政務公開事宜。"燕棚窩村一位黨員說。
"無論是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還是'村賬鎮管',都是一種制度設計,關鍵是要執行到位。"程同順認為,理想層面上,需要村干部自我約束,明白其履行的職責。
"現實情況并不樂觀,很多村莊村民自治的意識并沒有調動起來,以至于村民對于村干部的不法行為漠不關心。"程同順說。
范例解剖
小洼村:買把掃帚也得交憑據
濟南歷城區華山街道辦小洼村曾被授予山東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
"我們村2004年就由民主理財小組監督村里的賬務,后來又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該村村支部書記劉廣群說。
"現在不僅是賬管得嚴,而且每筆支出都要有正規的發票,否則根本通不過審核。"村會計李華稱,就算是到農村集市上購買一把掃帚,如果沒有發票,也需要賣方在單子上簽字按上手印。
11日上午,村務監督委員會理財小組成員正在對去年12月的賬務進行審核。根據回避原則,四名成員都不在村委會任職,而是村里原先的生產隊長。兩人查看收支票據,一人負責按理財小組的印章。
"不是書記主任給的發票就一定會通過,我們發現不應該支出的單據,就會提出來。"理財小組組長李世茂稱,之前村里年底會和租賃本村土地的老板開座談會,結果產生一筆費用。"我們提出村里不應該出錢搞這個座談會,書記主任就接受了我們的建議,就不再花這種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