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模型監測都會出現失誤

“最近出現的最厲害的污染是哪一次?預報出來了嗎?”省人大代表王麗問起了“限值”。“就是今年1月6號,濟南所有監測點都污染指數‘爆表’,并且持續了近一天時間。”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程師孫鳳娟回答,但是前一天未能檢測出污染如此嚴重。
“為什么?設備不夠先進嗎?”王麗緊追不放。孫鳳娟表示,目前濟南監測站用于空氣質量預報的共有四個模型。對于1 月6 日四個模型都沒預測出空氣指數持續爆表,孫鳳娟認為,“三個計算核心都來自國外,由于環境數據的差異影響了最終預報的準確度。”
天氣預報偏差影響預案啟動
“1月6日那幾天,連續重度污染,為何不啟動應急預案?”省人大代表呂善勇對10天前的嚴重霧霾仍心有余悸。
孫鳳娟回應:“那次確實非常尷尬,也跟特殊氣象條件有關。”她表示,啟動最低等級的應急預案需要滿足預測連續72小時重度污染,當時環保部門與氣象部門聯合會商,氣象預報1月6日會有一場較大雨雪能及時改善空氣,然而雨雪最后被大風吹走了,導致空氣污染持續發酵。“ 這是很少見的天氣情況,誰都沒想到。”
為增準確性每天會商三四次
霧霾天頻發,空氣質量預報對老百姓來說是重要提示。省人大代表郝紀勇追問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如何操作,來確保預報的準確性。孫鳳娟說,為了提高準確性,每天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都有三到四次的會商。
“如果空氣污染嚴重,根據情況隨時加密會商次數。”根據四次會商結果,再結合四個模型預報結果,環保部門最后人工判定次日空氣質量等級,16點前對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