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濟南地下管網三大亂象:挖了又填成“馬路拉鏈”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調查》報道,“11·22”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震驚全國,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是,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隨即,山東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其中,要求住建、市政部門和油氣、供氣單位要全面檢查地下油氣管網、市政管網中的隱蔽致災隱患。由此,城市地下管網的現狀再次引起社會公眾關注。
地下管網存在三大亂象隱蔽致災隱患
地下管網是維持城市功能正常的大通道,就像人體血液流通系統。但是,現今國內城市的地下管網可謂亂象叢生,“馬路拉鏈”、泄漏燃爆地陷的事故、挖斷“友軍”管線的烏龍此起彼伏。總體來看,主要存在三大亂象。亂象之一:重復施工,“馬路拉鏈”反復影響老百姓出行;亂象之二:挖斷友部門管線的烏龍施工時有發生;亂象之三:管道泄漏、燃爆、地陷帶來巨大損失。
在濟南市和平路山師東路路口的一個工地,熱力公司的工人正在把熱力管線接入用戶的院里。雖然工程只有一百米左右,但敷設路徑和一口污水虹吸井發生了重疊。為繞過虹吸井,熱力工人不得不借助彎頭,在接口處焊接費時費力。
濟南熱力有限公司三公司副經理裴繼宏說,“本來3天能干完的活,這樣工作量幾乎要翻番,甚至要翻兩番,有可能要10天,15天才能完成。”
地下管網痼疾難愈三大主因在“作怪”
記者對部分城市地下管網的運行、管理進行調查后發現,前期規劃不科學、敷設施工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備案、缺乏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等等,都成為地下管網痼疾難愈的原因。
一是缺乏前期規劃,施工不規范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各部門的管網在地下縱橫交錯。鄭州市自來水管網處副主任李繼說,高層或者平面位置沖突,這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也都是多年遺留問題了。淄博市油區辦主任周獻珍告訴記者,“過去在規劃論證管線的安全距離上,有些技術規范不一樣,再就是過去有些施工不像現在要求這么規范,必須要經過規劃部門審核論證批準。過去基本上和老百姓商量好了管道埋上就走了,歷史上形成了很多占壓!
二是各市政部門缺乏統一的溝通協調。地下管線的產權歸各個市政公用事業部門所有,使用、管理、維護上各自為政。濟南熱力有限公司三公司南線片區供熱服務主任王忠林所在的濟南熱力公司蒸汽管網巡線班組,每天巡線的時候,除了要觀察窨井蓋有無冒氣、丟失損壞的情況,還要留意沿路有沒有新開挖的路面施工!霸鄣墓こ桃呀浲炅耍欠种Ч芤呀浺今R路兩側了,現在兩側的施工不都開展起來了嗎,他們挖溝挖槽,萬一不小心把管子給刨開了,那水立馬就出來!庇浾吡私獾剑┧,電信、燃氣等幾十家單位都需各自維護自己的管網設備,單位互相缺乏信息共享,是導致挖斷“友軍”管道的烏龍施工發生的主要原因。
三是缺少統一的備案、缺乏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河南省鄭州市城鄉規劃局市政規劃處工作人員李先生介紹,“鄭州市政府有個聯審聯批會,一周召開一次,各管線單位需要改簽的話要上這個會,經市政府批準同意后,才能夠施工。圖紙都在規劃局,另外管網的話是各家管各家的!
名詞解釋:“拉鏈馬路”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現象,道路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多家企業“各自為政”,導致馬路不斷開腸破肚。據統計,到2004年末,全國擁有城市道路22.2萬公里、道路面積35.2億平方米。
綜合管廊施工方式勢在必行推廣有難度
數據顯示,山東淄博市2013年1到10月份的148項涉及地下管網的工程中,只有28項進行了報備,而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國內尚有逾60%的城市未進行地下管線普查。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城市僅供水、排水、燃氣、供熱四類市政地下管線長度已超過148萬公里。2010年,城市建成區內每平方公里土地下就有超過30公里長的管線。這些管線在地下盤根交錯,熱力的緊挨著廣電的,電力的壓在自來水的上面,攪成一團。盡快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是解決地下管網痼疾的首要任務,而在管道敷設的工程中,用綜合管廊逐步取代直埋的施工方式勢在必行。
據了解,綜合管廊又叫“共同溝”,是實施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市政公用設施。記者來到青州市東部新區剛建成的綜合管廊,按照規劃,管廊上方的道路兩側,將會是東部新區的中心。幾年后,中心廣場、多棟行政辦公樓和住宅樓將建成投入使用。一旦單位、居民入住,自來水、電力、熱力、電信等多種管線就必須接進來,有綜合管廊集中容納它們,新區的路面會免于再次開挖。
“重復開挖造成馬路拉鏈,老百姓怨聲載道,所以說直埋管線目前來講,雖然是個主流方式,但發展趨勢向綜合管廊過渡。我認為現在這個時機是比較成熟的。”作為市政領域的專家,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張洪峰一直致力于綜合管廊的推廣。但直埋仍然是市政公用事業部門敷設管線的主流方式,綜合管廊的推廣并不容易。對不少城市來說,建設綜合管廊都是對政府財力的考驗。但張洪峰認為,那些喊修不起綜合管廊的地方主政者,缺的不是錢,缺的是轉變觀念。另外,還需要在地方法規的制定和后續的管理上下功夫。
在山東的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跟著張洪峰下到路邊的綜合管廊中。這條綜合管廊建成于2005年。2003年張洪峰所在的市政所承接了這里的規劃和設計。現在,支架上放置著幾根35000v的高壓電纜。它們是10年來隨著開發區用電量的日益增長,逐步放上去的。在管廊的另外一端,則是有線電視、網通、移動等弱電電纜,這些電線的逐步敷設都無需路面開挖。據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人員介紹,10年來,多個市政公用事業部門在敷設新管線時都曾向開發區提出申請要求開挖路面。開發區的回應是,在建有綜合管廊的路段,要敷設新管線,堅決不允許開挖,必須進綜合管廊,才有了開發區主路10年不開挖的“清凈”。
盡管還有一些問題,但山東青州和鄒平市建設綜合管廊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日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就明確要求加大城市管網建設和改造力度,提出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在推行綜合管廊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立法打破部門之間的藩籬,讓多龍治水的各個管線單位服從統一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