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口少于300萬都要放寬落戶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16日公布。這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這部3萬余字的規劃有哪些亮點?接下來6年的城鎮化建設循什么路徑?這部國家級規劃與我省明確的城鎮化建設思路又有哪些異同?
大中城市落戶社保年限不得超5年
規劃提到,逐步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不僅要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也要放寬大中城市落戶條件。
各類城鎮要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城鎮社會保險參保年限等為基準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標準,并向全社會公布。
具體到各地,則要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規劃明確,以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等為前置條件,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城區人口50萬-100萬的城市落戶限制,合理放開城區人口100萬-300萬的大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城區人口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大中城市可設置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過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積分制等方式設置階梯式落戶通道調控落戶規模和節奏。
山東 除濟青外取消購房等限制
今年2月25日-26日召開的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我省在城市擴容升級方面,要對濟南、青島兩個中心城區人口不足400萬的城市適度控制,其他中心城市則要逐步發展成為200萬-300萬人口的大城市,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在戶籍政策上,除濟南、青島外的其他城鎮,都要取消購房面積、就業年限等隱性落戶限制。(張璐 孟敏)
防止新城新區空心化
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上,規劃提到,要統籌中心城區改造和新城新區建設,提高城市空間利用效率,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
嚴格新城新區設立條件,防止城市邊界無序蔓延。因中心城區功能過度疊加、人口密度過高或規避自然災害等原因,確需規劃建設新城新區,必須以人口密度、產出強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與行政區劃相協調,科學合理編制規劃,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建設標準過度超前。統籌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商業區等功能區規劃建設,推進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在集聚產業的同時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區空心化。
山東 遏制無限擴張,避免“鬼城”
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透露,如果按照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10000人/平方公里的水平,現有的建成區不用擴大就能夠再容納3000多萬人,全省城鎮化率將超過80%。所以,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注重集約化發展,堅決遏制城鎮化建設用地無限擴張,避免“鬼城”、“空心村”的出現。 (孟敏)
重點鎮可發展成中小城市
在中小城市發展布局上,規劃提到,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縣城傾斜,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完善設市標準,嚴格審批程序,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把有條件的縣城和重點鎮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山東 小城鎮不搞人為培植
近年來,我省小城鎮吸納人口的總量,并沒有出現預期的快速增長。對這一問題,全省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主要是城鎮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不能搞人為培植。
總體上來說,我省小城鎮的發展潛力不容低估,但小城鎮的發展要從當地歷史沿革、自然條件、產業基礎出發,培育其內生動力。 (張璐 孟敏)
建統一的人口信息平臺
在加快改革戶籍制度的同時,規劃還提出,要創新和完善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還原戶籍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城鎮流動人口暫住證持有年限累計進居住證。
分類完善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計生、稅務等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礎上建設覆蓋全國、安全可靠的國家人口綜合信息庫和信息交換平臺,到2020年在全國實行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依法記錄、查詢和評估人口相關信息制度。
嚴控大戶型商品房用地
規劃提到,要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
對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租售并舉、以租為主,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完善租賃補貼制度,推進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并軌運行。
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確保住房用地穩定供應,完善住房用地供應機制,保障性住房用地應保盡保,優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嚴格控制大戶型高檔商品住房用地。實行差別化的住房稅收、信貸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機投資需求。建立以土地為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實現全國住房信息聯網。
推進人的城鎮化 是最大亮點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這部規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重要影響?對我國城鎮化進程將產生怎樣的作用?這部規劃有哪些亮點?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詳細診斷了
現有“城市病”
“這是一部指導我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綱領性文件,內容全面豐富,指導性強,意義深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說。
這份文件詳細剖析了建設用地粗放低效等問題: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過分追求寬馬路、大廣場,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過大,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等財政金融風險;一些城市“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交通擁堵問題嚴重,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
沒有產業支撐
就會成底特律
在徐洪才看來,這部規劃最大的亮點是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他說,這部規劃提出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拓寬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舉措。
“文件圍繞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著墨很多,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決城鄉二元分割、‘土地城鎮化’等一系列問題!彼f。
徐洪才說,城鎮化不能孤軍深入,沒有產業支撐,城鎮發展就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就會出現“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現象。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
強大引擎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國的高科技與中國的城鎮化是拉動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對此,徐洪才認為,中國的城鎮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對世界也是一大機遇。
徐洪才說,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設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
建生態城市
要避免“偽低碳”
規劃明確提出將“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
對此,中國社科院城市和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建議,各地在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時要避免“偽低碳”:一些城市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計劃建超高層大樓,但把每噸水從地面提升到幾百米高的樓層,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這是虛假的集約、低碳。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