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4月14日訊(記者劉紅杰 廖雯穎) 從省環保廳獲悉,我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首次運行,17城市一季度大氣質量同比均改善,獲得省級生態補償共計7029萬元。一季度,聊城空氣質量綜合改善幅度最大,獲得950萬生態補償資金,而就在去年,它的全年平均空氣質量考核指標還位列全省倒數第一。煙臺改善幅度最小,獲32萬資金。
根據《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我省將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的約束性要求,以各設區市細顆粒物(PM2 . 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季度平均濃度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指標,建立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
我省對各設區的市實行季度考核,每季度根據考核結果下達補償資金額度。各市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每改善1微克/立方米,就能從省里獲得20萬元補償資金。如果完不成目標,每惡化1微克/立方米,就要向省里繳納20萬元補償資金。
一季度聊城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獲得950萬生態補助資金,其次是萊蕪、德州、濟南、淄博、菏澤、濰坊、濟寧、日照、濱州、東營、臨沂、青島、泰安、威海、棗莊、煙臺。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省財政預算全年拿出2個多億的生態補償資金,第一季度就花了7000多萬,如果每個季度都是這樣的改善幅度,預算可能不夠。但是,他們不怕錢不夠花,就怕錢花不出去。“未來7年我省實行分階段的標準,每年改善情況都做了任務分配,如果生態補償能花出去,我們就有底氣實現大氣質量改善目標。”
該人士稱,雖然一季度17市全部實現同比改善,但通過補償資金的金額就能看出,很多市情況不容樂觀,第二季度也許要向省里倒交錢。棗莊、煙臺一季度改善幅度非常小。
聊城:去年PM10倒數第一是因拆遷揚塵
獲知此次生態補償考核結果,聊城市環保局局長馬榮鎖喜憂參半。他說,接下來的第二季度,聊城不敢掉以輕心,大氣污染攻堅戰是一場持久戰。馬榮鎖一見記者便自爆家丑:“去年全年,聊城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P M 10和PM2 . 5的均值,都是全省倒數第一,加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綜合排名全省倒數第二。每一個環保人都坐不住。”聊城的空氣質量如此糟糕,與大規模拆遷有關系。
2013年以來,聊城拆遷量達到16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過去10年的總量,在全省位居第一。“去年聊城空氣差,主要就在揚塵上,PM10就從未達標過,比全省倒數第二還差一倍,可知有多嚴重。”馬榮鎖說。
2013年10月15日,聊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小組成立,組長由市長擔任,馬榮鎖任辦公室主任,建設、環保等多個部門聯合成立了近70人的綜合執法隊伍。分管市長帶隊,查企業、查工地,對企業限產。70人的隊伍兩班倒,從查燒樹葉開始,到查揚塵,查所有與大氣污染有關的因素。“能用的方法都用了,能見度一下子提高了。”
煙臺藍天那么多,為啥補償最少?
在一季度全省17市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排名中,煙臺位列第三,聊城位列倒數第三。但是,聊城卻以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95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煙臺以第17名的成績拿了僅僅32萬生態補償資金。為什么空氣質量好的市反倒不如空氣質量差的市拿錢多?
不考絕對值考改善幅度
在一次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中,來自沿海市的一位環保局長曾表示,他就是什么也不干,該市的空氣質量也比內陸一些市要好。這話雖然直白,但道出了生態補償機制的原理,不考核空氣質量的絕對值,而是考核改善幅度,每個市都和自己比,確保相對公平。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解釋說,在制定生態補償機制時,充分考慮了自然氣象對大氣污染物的稀釋擴散條件,將全省17城市劃分為兩類進行考核。據氣象部門觀測,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四市年均風速是其他城市的1 . 6倍,大氣污染物稀釋擴散條件較好,環境空氣質量受擴散條件影響較大,因此,將青煙威日四市的稀釋擴散調整系數設置為1 . 5,其他13市的稀釋擴散調整系數為1。利用稀釋擴散調整系數進行調整,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青煙威日四市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付出的努力。
同比惡化得向省里交罰款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表示,在實施生態補償之前,各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或惡化的外部環境成本不能體現到其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本中。為激發各市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性,我省采取經濟政策措施,市級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對全省空氣質量改善作出正貢獻,省級向市級補償;市級環境空氣質量惡化,對全省空氣質量改善作出負貢獻,市級向省級補償。
補償系數暫定為每改善1微克/立方米補償20萬。若青煙威日四市環境空氣質量同比惡化,向省級支付的生態補償資金數額也要乘以1 . 5的調整系數。實行分類考核對各市來講是相對公平的。
該人士稱,雖然煙臺空氣質量比聊城好,但其改善幅度小,對全省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小。而聊城雖然差,但改善幅度大,對全省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大。要改善就要有措施,改善的多說明措施多,所以聊城拿錢多,煙臺拿錢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