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春曉 報道
本報濟南6月30日訊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個系統工程,績效考核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記者從省編辦獲悉,去年以來,各級按照省里的統一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積極組織實施試點,共考核事業單位5310家,評定A級單位873家、B級單位4387家、C級單位50家。
“今年初,我們將130家事業單位的考評結果按程序進行研究審定,并進行公示公告。在此基礎上,將考評結果及時通知有關職能部門,并加強溝通協調,確保獎懲兌現。”濰坊市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五掛鉤”政策,優先從A級單位主要負責人中確定年度考核優秀等次38人,7家C級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考核未確定優秀等次,有7家C級單位分別壓減公用經費10%。
“事業單位的經費大多由財政保障,一定程度上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工作起來漫不經心,競爭意識不強。通過考評,使事業單位的績效有了比較,有了說法,而且考評結果直接關系到單位和個人的切身利益,進一步調動和激發了事業單位干事創業、奮力爭先的積極性。”上述負責人說。
為破解事業單位監督管理難題,提高公益服務質量和效率,近年來我省在全國率先推行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制度,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單位運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多項指標,考核結果劃分為A、B、C三個等級。為確保這一制度不流于形式,我省要求,考核結果與事業單位法人履行職責評價,機構編制調整等掛鉤。
結果的有效使用是考核工作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關鍵。據了解,各地在考核結果使用方面積極探索:淄博、東營等市為A級單位發放獎勵資金;日照、臨沂等市適當增加年度考核優秀人員比例。對評為C級的,有的地方處理力度很大,如東營市取消其當年度信用等級五星級評定資格,并開展專項執法檢查,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煙臺市視情況給予警告、通報批評及調整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降免職等相應處理。
據悉,在去年的試點中,各地大多選擇了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規模較大的單位。今年我省將公益類事業單位全部納入考核范圍,實現全覆蓋。同時,對行政類、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在完成改革任務前,也要結合實際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