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1月5日訊 速騰轎車,是一汽大眾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主力車型之一。由于外觀大氣 結構緊湊,這款車自推出以來一直受到眾多消費者的追捧,曾經月均銷售2萬輛以上的超高人氣,更讓它贏得了“大眾神車”的美譽。然而最近一段時間,這款曾經風光一時的“大眾神車”卻遇上了不小的麻煩。對此,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的記者進行了調查。

多名速騰車主圍在4S店門口,堅決要求“退車,退車,退車,退車”。這是10月26日上午在濟南銀座汽車一汽大眾4S店里發生的一幕。同一天,全國多地的大眾速騰車主都舉行了類似的維權行為,而這也是速騰“斷軸門”事件發酵半年之后的一次集中爆發。雙方爭論的焦點,是一汽大眾2012款速騰轎車備受爭議的后懸架問題。
2012年3月,一汽大眾公司全新推出的速騰轎車以最低售價13萬的價格全面上市。借助此前速騰品牌積累的良好形象,這款轎車推出之后始終占據著轎車市場銷量前位。然而,相較于舊款速騰,2012款速騰轎車在多處位置上降低了原有的配置,其中后懸架的改變在當時就遭到了許多車主的投訴,這也為后來的風波埋下了伏筆。
今年年初,在全國范圍內陸續有車主反映,自己的2012款速騰轎車在經過坑洼地段后,后懸架連接縱梁會發生突然斷裂的現象。其中,菏澤的速騰車主顧先生就是親歷者之一。“當時就是這個輪子,突然就掉下了,卡在后面這里,就是基本不受控制了。我當時去找到修理的師傅一看,說是后梁斷了,當時真是非常驚險”。
對于自己遭遇的這場意外驚險,顧先生開始還覺得可能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某些障礙物。然而在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之后,他卻有了意外的發現。“這個后梁部位,在斷裂部位有很多銹蝕,我當時就懷疑,很可能是在斷裂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部位就已經出現問題了”。
“斷軸”事件的頻繁發生,重新引發了車主們對新速騰后懸梁安全性的質疑。針對車主的投訴,一汽大眾公司曾解釋新速騰的后懸梁不存在安全性隱患,當初之所以更改配置,是為了提高乘坐的舒適性。
然而之后不久,一汽大眾公司卻一反常態,突然在沒有給出任何解釋的前提下,重新將2014款速騰的后懸架升級為了新的獨立懸架,并且保持了價格不變。這一行為一下子激怒了2012款速騰的消費者,對后懸梁設計安全性的質疑再次升級。“之前大眾從來都是減配,這次卻突然增配了,你想想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為什么,為什么要改呢?而且沒有任何宣傳,以前打廣告還來不及呢?”
由于大量速騰車主在網絡上的連續質疑,7月中旬,一直沉默的一汽大眾公司通過官方微博作出了正式回應。也正是這一份回應,將速騰的斷軸風波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該回應稱,新速騰后懸架斷裂的問題是“極個別”現象,“并非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出現的批量問題”。同時在聲明中一汽大眾公司還強硬的表示,針對“將速騰的后懸架個案問題擴大化”的“個別不明真相的用戶和媒體”,“保留追求其法律責任的權利”。此舉一出,迅速引起反彈,速騰車主的投訴不降反升。據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汽車產品缺陷信息采集”系統統計,從8月3日到15日,累計收到投訴與速騰后懸架相關的投訴為242條,占投訴總量的51.16%。
在接到大量消費者投訴之后,國家質檢總局的缺陷產品調查工程師先后趕赴北京、深圳、杭州等十幾個城市,對一些用戶的速騰車進行了現場勘查,并于8月14日正式宣布,啟動對一汽大眾新速騰后軸縱臂斷裂問題的缺陷調查。
在全國速騰車主和國家質檢總局的壓力之下,2014年10月15日,一汽大眾公司宣布自2015年2月2日起,在中國召回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生產的56萬余輛新速騰汽車和部分甲殼蟲汽車。并說明,在少數情況下,車輛如果側后方或者后方曾經受到過沖擊會發生損傷,而如果這個損傷沒有被及時發現并修理,則會導致后懸架縱臂意外斷裂,但沒有正面解釋后懸架是否存在安全問題。
一汽大眾召回車輛并在后軸縱臂上安裝金屬襯板的措施,被速騰消費者稱為“打補丁”,與之前車主們提出的更換后懸梁并不一致。所以這一措施并沒有平息消費者的不滿,反而讓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10月26日,活躍在網絡上的近萬名全國速騰車主在各自的城市組織了統一的維權活動,聯合抗議一汽大眾的召回方案,省內的濟南、濰坊和菏澤等城市也在其中,于是就發生了節目開頭的一幕。“我一起喊來著,退車,退車,退車,退車”。
針對消費者對一汽大眾召回方案提出的質疑,國家質檢總局表示,他們會對此次召回活動采取的措施進行重點監督和評估,切實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律師表示,“召回之后如果車輛仍然發生了斷裂,或者裂紋,或者完曲,一定要及時向質檢總局缺陷產品中心進行匯報和報告,以便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對于該車輛的召回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
截至《真相力量》播出時,速騰車主與一汽大眾公司之間的矛盾還在進一步激化當中。各地速騰車主已經陸續成立維權群,計劃運用法律訴訟的方式向一汽大眾公司討要說法。不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這起持續近半年的風波無疑暴露出了一汽大眾在與消費者溝通方面的巨大短板,也給企業的聲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未來,一汽大眾公司將通過何種方式解決這起風波,它又能否讓消費者重新樹立對自己產品的信心,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