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園立交南側分車帶,從三孔橋往東路段直到生產路,綠化帶幾乎都成了斑禿,我們沒法補了,補上也活不了……可是不補,我們又面臨扣分!”近日,濟南市天橋區園林綠化管理局郇淑杰科長告訴記者。記者調查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天橋存在,歷城、歷下的高架橋底下,也都存在這個現象。郇淑杰告訴記者,高架橋底下的綠化帶之所以會出現“斑禿”,主要和“斑禿”上方高架橋的排水管道破裂有關。
文/圖記者 楊芳 實習生張冠超 蘇桐
高架橋底下綠化帶咋有“斑禿”? 僅天橋管轄地帶就有202處
5月15日,記者在省政協常委鄧相超、侯風云調研綠化帶“張嘴”窨井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一些立交橋底下的綠化帶里,散在著很多“不毛之地”,而其周邊不管是冬青還是別的植物,都長得郁郁蔥蔥。這是怎么回事?隨后記者展開調查。
從5月16日到19日,記者走訪了天橋區、歷下區和歷城區所轄的部分高架橋底下的綠化帶,發現“斑禿”現象并非一個地域獨有。
5月16日上午,記者在生產路與北園高架交匯處往東路南的綠化帶沿線看到,綠化帶內的部分植被或者樹木間隔一段距離就有枯萎或死亡現象。此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歷黃路,大約有一里地的距離。記者看到,死亡的綠色植物大約間隔20多米即出現,而且枯死的面積幾乎是一樣大的,直徑在1米左右。與周邊繁茂的綠意相比,非常顯眼。隨后,記者來到位于經十路上的燕山立交橋東附近,在馬路中央綠化帶的南側,也有灌木枯萎。枯死的灌木葉子和根莖枯黃,大多數葉子已經凋落,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干。有些枝干像一根根小棍似的歪歪斜斜地插在花壇里、倒伏在地上。地面的泥土也變得干硬,與道路兩側鮮綠的樹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場有兩名園林工人正在清理枯死的灌木。其中一位園林工人告訴記者,這種枯死的植物叫做瓜子黃楊,據他介紹,這一路段枯萎的瓜子黃楊竟達30%之多。
而在北園立交橋和二環東路交叉口附近的部分路段,其下面的綠化帶也有不少植物枯萎。“僅在我們天橋區,高架橋底下綠化帶這種‘斑禿’現象,就有202處,我們統計了一下死亡的苗子有2.2萬多株。”濟南市天橋區園林綠化管理局郇淑杰科長告訴記者。“這種現象應該是全市普遍存在,不是我們這里獨有的。”
“斑禿”的上方高架橋上的排水管道均破裂 園林工人說綠植死于“毒水”
因為高架橋底下的綠化帶,“斑禿”面積差不多大且間隔比較有規律,記者抬頭看,其上方的高架橋排水管道均出現破裂,而在沒有出現“斑禿”的地方,其上方的高架橋排水管道均良好。
譬如:生產路到歷黃路之間的排水管都出現了嚴重損害,靠近橋面的管道彎轉處都出現了碗口大的窟窿,有些管道的彎轉處直接不知去向。離著破碎管道近的樹木死了,稍遠的生機盎然。
還有的就是,如果高架橋的排水管道,水排在綠化帶里,則有大片綠植死亡;排水管道直通地下管道的,綠植也長勢良好。“斑禿”和高架橋排水管有關?
在走訪的過程中,天橋區的一位園林工人李師傅告訴記者,“(高架橋上)管兒破了,下雨下雪后,橋上的水就直接淋到這些植物上,這不淋上的都死了,旁邊的還好好的,我估計上面淌下來的水應該有毒吧?去年也是這樣,我們補上了,還是活不了。”
歷下區的一位園林工人也表示,那一片死去的瓜子黃楊全是被鹽水淹死的。“這橋上的排水管道壞了好幾年了,一直往下滴鹽水,再加上冬天的時候撒融雪劑,這不下面的植物成片成片的都枯死了。”這位園林工人還說,瓜子黃楊不耐鹽堿性,因此成活率不高。前段時間,有些快車道附近綠植死亡,也是因為融雪劑,他們已經重新補植了一些更耐鹽堿性的植物。
橋上管道破裂 冬有融雪劑腐蝕或者雨季高空“瀑布”沖擊
濟南市天橋區園林綠化管理局郇淑杰科長告訴記者,高架橋底下的綠化帶之所以會出現“斑禿”,主要和“斑禿”上方高架橋的排水管道破裂有關。“冬天的融雪劑從破裂的管道直接排到了綠化帶,植物根本活不了;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管道破裂,雨季排水直沖而下,沖擊力太大,植物也活不了。”
她的這一說法,印證了記者的猜測。
園林工人李師傅所說的“毒水”,應該也是摻了融雪劑的雪水。
據了解,氯化鹽類融雪劑的主要成分是俗稱工業鹽的氯化鈉,由于鹽水比水的凝固點低,雪水中溶解鹽后難以結冰,所以撒了融雪劑的路面易化凍且不易結冰,因為價格低廉,它被大量使用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等處。
郇淑杰告訴記者,氯化鹽類融雪劑長期滲入土壤會導致土壤內鹽分增加,所以植物會出現死亡,融雪劑對土壤的破壞短時間內很難恢復。而到了雨季,橋上排水的沖擊力非常大,也讓植物不堪重負。“對于出現‘斑禿’的綠化帶,我們也曾經補種過,根本活不了。”郇淑杰說,于是今年,天橋區園林部門直接放棄了在高架橋底下綠化帶“斑禿”的補種。“補了活不了,純粹是浪費;可是不補,我們還面臨考核,上級部門會給我們扣分。”
省政協常委建議 修好管道是當務之急
采訪中,不管是園林工人還是區里的園林部門負責人,都希望路橋部門及時把破裂的管道修補好;有一些管道排水直接排在綠化帶里的,建議移到污水管道里。
省政協常委鄧相超告訴記者,在上次調研窨井的時候,天橋區園林部門的工作人員就想請他通過提案的形式,建議相關部門解決高架橋底下綠化帶“斑禿”的問題。“我覺得高架橋設計者當初可能并沒有意識到,管道的破裂會導致含有融雪劑的水或者預計高壓水排到綠化帶,最終導致植物的死亡。”他建議,既然導致綠化帶“斑禿”問題的原因已經找到,相關政府部門必須馬上行動起來,將破損的高架橋排水管道修理好。“對于那些直接將水排到綠化帶的管道,相關政府部門最好研究一下,盡快把它們引到污水管道里。”對于已經破壞的土壤,鄧相超建議,政府職能部門最好換上好土,恢復土壤植被。“我們濟南今年要申報文明生態城市,又要舉辦十藝節,綠化帶里長‘斑禿’可不好看,希望相關部門還是馬上行動起來吧。”
理順上下關系,綠化帶才能起死回生
高架橋排水系統出漏洞,禍及橋下綠化帶,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所以導致省城橋下綠化帶頻現斑禿。其實不管是濟南,從全國范圍看,高架橋下的綠化,近年來新聞不斷,各地在橋下栽樹的新聞頻頻出現。
高架橋和橋下綠化帶為何總是不能和諧共處,根本原因不是橋和綠化帶本身,而是橋上橋下各管各的條塊狀管理體系造成的。從目前城市管理的模式來看,高架橋從設計到施工到后期的管理養護,基本都不需要園林部門插手,因此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就極少從專業角度考慮到綠化問題,而后期的維護更是這樣漏水的收水系統得不到維護,被扣分的是園林部門,所以高架路的養護部門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除了及時修補破損的收水系統外,還要從立體上對各部門的管理職能進行理順。理順上下管理,建立更好的追責體系,才能讓高架橋下綠化帶起死回生,不再年年補植年年死。 西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