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5月20日電(師紅壘)雖然五月假期不斷,氣候舒爽,無奈總也提不起精神……5月20日,隨著一條“五月病”的帖子熱傳,不少網友對照后戲稱,原來是“五月病”上身了。
五月病,又稱為季節性懶惰癥候群,在此時節不少人意氣消沉、郁悶塞心,不但抵觸上學上班,還整日慵懶倦怠,難以提起興致。“豆瓣”里100多位“五月病患者”表示,初夏五月,雖然不冷不熱,但我們整日慵懶倦怠,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不僅頭疼眼花、抑郁不安,還想曠課、缺勤、沉默不語。
記者搜索網絡后發現,“五月病”的名稱原本來自于日本。據了解,每到初夏五月,不少日本人在此時節意氣消沉、慵懶倦怠、抵觸上學上班,這種病癥被日本醫學界稱為“五月病”。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抵觸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
即將走出大學校門的鄭州大學大四學生李麗麗說,最近對什么事都缺乏興趣,一想到即將走入社會眼前一片迷茫,學業也拖下一大截了。“剛開始還以為是因為四、五月分假期較多,患上了假期病,今天上網搜索后才知道是五月病的典型癥狀。”
快畢業了雖然有好多事情要忙,卻又什么都不想做,上課只想打瞌睡,下課只想對著電腦,但打開電腦卻又不知要干些什么……。黃河科技大學的大四學生黃珊說,最近跟同學聊天才發現,大家都有這感覺,“原來我們都患上了‘五月病’。”
家有一名高三學生的王海霞則期待5月趕緊過去,她說,看著為高考備戰茶飯不知味的女兒,自己也備受煎熬,“真希望5月快點過去,高考結束了,我們全家也都心靜了。”
上班已經兩年的公司職員徐靜表示,雖然這兩年拼盡了全力,但業績一直難見起色,眼看一年即將過半,焦慮的同時也產生了倦怠的情緒。
“這種病在醫學上雖然還未明確定義,但基本上是屬于季節性抑郁,也叫心情障礙或情緒障礙。”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劉俊德對此現象解釋說,這種情況表現較多的是高考前和大學生就業前的焦慮,也有上班族的“情緒中暑”。進入夏季后,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也進入了尾聲,但情緒障礙就會進入一個多發狀態,也叫季節性抑郁。
劉俊德建議說,如果只是輕度的焦慮和抑郁,可以進行生活上的自我調節,如多曬太陽,多運動等。飲食調節的話,可以多吃水果適當吃些甜食都可以緩解焦慮和抑郁。如果搞題海戰術或做大量工作都沒有多大進展的話,不如學會暫時放下。“如果跟認知有關系,對一些事情過分在乎,達到一種病理性的心態,那就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認知,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講,最高的境界就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