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青島5月22日訊(記者 楊林) 路途太遠或道路太堵,急救車姍姍來遲,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援,這已成為城市120急救的大難題。22日,記者從青島市急救中心獲悉,該中心計劃引進6輛“小、快、靈”的急救摩托車,納入緊急醫療救援網絡,以緩解越來越堵的道路對大型救護車的限制。
22日,青島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宗瑞杰說,急救摩托車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在臺灣出現,北京、鄭州等地也先后引進。青島市急救中心計劃首批引進6輛急救摩托車,目前已經遞交計劃。計劃首批配備的急救摩托車將分別放置在6個急救站點。如果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醫療人員可乘坐摩托車迅速到達指定地點進行搶救,節省急救時間。
據了解,急救摩托車上配備有急救診箱、復蘇箱、除顫儀、心電圖機、氧氣瓶、GPS導航系統等,出診醫生攜帶800兆電臺用作通信聯絡。一輛急救摩托車配備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醫生和護士要培訓駕駛技術。
但是急救摩托該如何運行,其功效如何,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鄭州在2010年為100多個急救站配備急救摩托車381輛。每個急救站3輛,一輛摩托車價格在2萬多元。但多數醫院幾乎從沒使用過,甚至一些新車的塑料膜都還沒揭掉。即便偶爾使用,也是用來干些送文件一類的雜事。
有醫護人員透露,首先120救護車每次出動就可以收費,而急救摩托車沒有得到收費許可,因此,急救摩托出動將無法收費,所以醫院使用的積極性并不高。其次就是安全問題,本來是去救人的,自己卻有駕駛風險。另外還有醫療責任風險,急救摩托車配備的急救設備,畢竟比不上急救車,若患者病情惡化或突然死亡,出診醫生有可能陷入醫療糾紛。
青島市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由于目前還在計劃之中,急救摩托出車制度、是否收費、如何收費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細化。另外,急救摩托能否上路,以怎樣的身份上路,是否同大型急救車一樣享有一定的優先路權,仍需與相關部門進一步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