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臧保東 唐鳳顏
□記者 于飛 報道
本報5月30日訊 從6月1日12時起,北緯35°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開始實施伏季休漁。5月30日,記者來到龍口市的漁港碼頭,雖然還不到休漁期,但是漁船已經基本不再出海了。
5月30日下午,記者來到龍口市的漁港碼頭,碼頭稍顯冷清,并沒有太多的漁民,幾名工人正在將船上的漁具、纜繩等搬下船,運到碼頭邊的倉庫里。一名工人告訴記者,到開海之前,他們不再出海了。
記者看到,碼頭只停靠著幾十艘大大小小的漁船,并沒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多,難道漁民們都趁著最后的時間去海里“大撈一筆”了?
坐在碼頭邊的漁民湯女士告訴記者,雖然還不到休漁期,但是大家基本不出海了,因為出去一趟也掙不著錢,不賠本就不錯了。湯女士說,往常春天會有不錯的收成,但是今年的天氣反常,海里魚不多,出海也基本打不著東西,所以今年春天他們家的漁船就一直沒有出海。
湯女士算了一筆賬,小漁船出海一趟得四五百元的油錢,但是捕上來的海鮮也就能夠個油錢。“我們連人工費都賺不回來,甚至要賠本。”湯女士說,一般的漁船都要雇工人,工人每天的工資是150-200元不等,所以要想賺錢,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湯女士告訴記者,不出海的時候,漁民也閑不著,需要修漁船、補魚網。“要把準備工作都做好,開海后一天工夫都耽誤不得。”湯女士說,維修漁船也挺繁瑣,他們家的漁船比較小,修了20多天了還沒有修好。如果有時間,漁民們也會到附近的工廠里去打零工,賺點錢補貼家用。
最后一網收成慘淡
30日下午,在央格莊碼頭,一些工人正在整理漁網,一片忙碌的場景。
有幾艘漁船剛剛出海回來,記者走上前去,在漁船上記者看到三籠爬蝦、一籠海螺、一籠辮子魚,還有其他一些海物,雖然種類比較多,但都是零星一點,數量都很少。
漁民孫女士剛剛上岸,就一臉的愁容。“早上5點就出了海,下午5點才回來,這一天算是白干了。”孫女士說。
上岸后,孫女士就忙著將捕到的各種海物過秤。專門搞批發的劉先生正在等著收購。孫女士一邊忙著一邊說:“打回來的東西也就夠油錢和工人的錢,我們兩口子算是白干了。”
市民岸邊等著買“鮮”
劉先生搞海產品批發已經10多年了,他告訴記者,最近幾年的海確實“瘦”了,打不上東西來。他回憶說,5年前一艘漁船曾一下子打上來4000斤爬蝦,現在那種場景再也沒有了。劉先生說,現在的漁民一般都四五十歲了,年輕人沒有干這個的。
從龍口市開發區趕過來的孫先生正在碼頭溜達,剛有漁船靠岸,他就湊了過來。他告訴記者,他是專門過來買爬蝦的,在這里買的新鮮也便宜,而且封海后就吃不上了,就這么最后一網了。
孫先生一下子買了10斤爬蝦,要帶回家讓家人都過過癮,還買了10斤辮子魚和5斤海螺,美滋滋地走了。 本報記者 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