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普通的一塊木板,在手里經過兩三次翻折,很快就變成美觀實用的小板凳小桌子。讓人叫絕的是,制作這些桌椅既不需要拼接,更不需要一釘一鉚,需要的只是一塊木材加一顆慧心。如今,這些桌椅已成功獲得國家專利證書,并有企業出資欲幾十萬、數百萬元買斷。
這些桌椅,出自惠民縣胡集鎮劉店村的一名普通農民劉兆朋之手。他精心照顧因傷致殘的妻子15年,這些桌椅,就是他在照顧妻子這些年中鉆研設計出來的。
木工活不用教一看便會
雖然家境稱不上富裕,但有一件事讓劉兆朋頗為自豪:家里的全部門窗和部分家具都是他自己制作的。雖然60歲的年齡稱不上太大,但劉兆朋學做木工已有45年時間。
用劉兆朋自己的話說:“我做木工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15歲那年,他開始跟隨別人學做木工。一次,一位鄉親要做門窗,就請了一位老木工師傅到家中制作安裝,劉兆朋與另一位學徒則在現場當幫手。但一開工,之前從沒制作過任何家具的劉兆朋卻成了三人中的主角,從門的制作到安裝,由他統一調配,老木工師傅和另一名學徒則成了他的幫手。等活干完后,讓在場的老木工佩服不已。
劉兆朋從年輕時就愛鉆研,身為農民的他,經常做一些農業工具,不僅實用,還非常方便。1985年那年春天,村里種棉花開始推廣塑料薄膜覆蓋技術,當時還沒有現在的薄膜覆蓋機等機械,拖拉機也很少見,蓋薄膜完全用人工,費時費力。劉兆朋就想發明一種機器,能夠解決這一難題,當時他把這一想法告訴了鎮上一名領導,結果不但沒被支持,還被訓了一番:“這種機器連國家都沒發明,咱們還能做出來?”
這并沒有扼殺劉兆朋的想法,為能制作出蓋薄膜的機器,劉兆朋白天上班,晚上搞研究,連續奮斗十八個晚上,終于做出了薄膜覆蓋機。
“剛開始只是我自己用,村里人也沒幾個相信的,直到有一天村里一戶村民種了9畝棉花,家里勞力就兩人,他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機器借走了,結果本來兩個人需要五天能干完的活,三小時不到就干完了。”劉兆朋說,“這下在村里可出了名,鄉親們都來借這件機器,還有的村民因為誰先用誰后用起了爭執。”
此后,劉兆朋還設計制造改造了棉花移苗器、能控制施肥量的螺旋式耬等農具。
妻子受傷,重拾木工手藝
幾年前妻子的一次意外打破了全家原本平靜的生活。
1998年,妻子李紅花趕著滿載糧食的牛車去鄰村推磨,不料,途中牛受到驚嚇狂奔起來,李紅花害怕坐在車上的鄰居和附近村民受傷,就拼命拽著牛的韁繩,牛拖著她跑了足足有一里地,然后向路旁的河溝奔去,此時手里還攥著牛韁繩的李紅花被一旁的棉花藤絆倒,身后滿載糧食的牛車從她身上壓了過去,致其腰部粉碎性骨折。
為給妻子治病,劉兆朋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而且還背負了一大堆債務,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從此變得艱難起來。
妻子受傷后,腰部以下沒有任何知覺,整日躺在床上,一趟就是三年,家中還有三個在上學的孩子,因為要照顧妻子,劉兆朋常年呆在家中,不能外出打工,于是又將多年不干的木工活重拾了起來。
自從妻子出事后,劉兆朋擔當起照顧妻子的責任,每天定時為妻子揉腿、做按摩日日如此,一日三餐給妻子喂食、喂水從不耽擱,他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著妻子,服侍妻子的吃喝拉撒睡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整日的操勞讓這位身材高大的男人瘦削了很多,臉上也增添了幾分憔悴。
功夫不負有心人,妻子的傷情慢慢好轉,現在她能拄著拐杖走路,甚至還能燒水做飯。李紅花說,現在每次丈夫出去干農活,都把鍋碗瓢盆擺在她跟前,壺里灌滿水放在爐子上,“有時,他回家晚了,我能幫著燒壺水,做些簡單菜。”就這樣,劉兆朋照顧妻子15年。
想用專利為民謀福利
起初,劉兆朋主要幫人做些家具,安些門窗,日子還算湊活,后來,隨著鐵質、鋁合金門窗的興起,木工這一行當變得愈發艱難,要想求得生存,劉兆朋只能謀求轉型。平時一向愛好鉆研的他,對工藝品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他竟為了搞創作,趁著妻子回娘家,買了些饅頭和咸菜,關起大門,埋頭苦干了十天。盡管遭到兒女們的反對,劉兆朋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在照顧妻子的間隙,鉆研摸索,先后做出了工藝板凳、桌椅、枕頭等。他所做的工藝品不僅美觀,而且實用,受到了各大廠商的歡迎。
2008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劉兆朋帶著七件原創手工藝品,到濟南申請國家專利,七件作品全都符合申請標準,但迫于經濟壓力,劉兆朋只提交了折疊板凳和折疊椅的專利申請,“申請一項專利要花1000多塊錢,我那時實在沒錢,就選了兩件。”又過了一年,劉兆朋又提交了折疊桌的專利申請。現在,劉兆朋擁有三項發明專利,這個昔日樸實的農村木工霎時間出了名。
隨后,劉兆朋經常參加一些工藝博覽會,每一次參展,他的產品都會吸引不少廠商的注意和顧客長時間的駐足觀賞。“有一次,我在展會上一連三天向駐足停留的顧客講解,一場展會下來,嗓子都啞了。”
一位廠商在展覽現場相中了他的產品,想出價10萬元買斷他的折疊椅和折疊凳的專利,當時,10萬元對他來說,可幫助全家人走出困境。此時,正猶豫不決的劉兆朋,聽從了旁人的建議,決定先不將專利轉讓。2012年,一家南京廠商又打算出價70萬買斷他的專利,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沒有賣。今年,一家北京拍賣公司想以起始價280萬,預估價350萬幫其拍賣,他也拒絕了。
眼看著劉兆朋的產品,越來越值錢,周圍親朋好友都爭相來勸他趕緊把專利賣掉,以緩解目前家中困境,“我的妻子、孩子都勸我賣,他們勸不動,就讓周圍鄰居、朋友來勸,甚至連在濟南打工的老書記都專程趕回來勸我,我都沒有被說服。”劉兆朋說,他不想一個人發財,他希望有家企業來劉店村投資,將自己的工藝品形成一個產業,讓村里的老百姓都能從中受益。“錢我不在乎,重要的是能給村里的老百姓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