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孟燕 陳瑋
繞城高速將納入
城市快速路體系
根據規劃,建設“高快一體”的快速路網,除了今年啟動的二環西路高架及南延工程,二環南路高架線工程以及順河高架路南延工程,2020年將完成北園高架延長線工程、二環南路東延長線工程、二環東路南延工程,并將繞城高速納入城市快速路體系。
目前,二環南路高架細節初定,5公里高架接2公里隧道。未來二環西路高架、順河高架將與計劃建設的二環南路高架無縫對接,形成環形快速路網。目前,二環南路已經進行環評,在規劃中,將建立交通影響評價制度,明年將完成。
白馬山南路處于低洼路段,逢雨必淹,而山大路、和平路高峰期堵車嚴重,讓不少市民犯愁。對于主次支道路網結構,濟南市也有了優化計劃。今年啟動土屋路、無影山西路等40條城市主次干路建設,八里洼南路、七里山路等59條支路建設以及白馬山南路、緯十一路等32條支路建設,山大路北段、和平路等35條城市主次干路建設,共162公里,預計明后年完成。
此外,還將改造重要道路交叉口67處,整改封閉式居住小區的公用道路,方便居民出行。
盛福花園今年啟動
公交首末站建設
目前,由于所住小區沒有公交車站,不少市民出行成為難題。住在唐冶新區的居民得走一里地才能坐上車。這種情況有望得到解決。
根據計劃,明年建設唐冶、陽光舜城等7處公交首末站,此外,今年也將啟動建設玉函南區、盛福花園、白馬山啤酒廠3處公交首末站。到2017年,將城市公共交通設施作為大型居住區及城市綜合體的配套設施進行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中,萬人以上居住小區要配套建設公共交通首末站或換乘設施。
為解決公交停車難的問題,將建設西客站安置一區、朱莊、九曲等10處公交停車場,此外,還將建設解放路、辛西路、舜耕路以及全福立交橋換乘樞紐等4個場站,計劃2018年完成;建設黃崗、洪家樓、高新區實訓基地、大魏(P+R)、世購廣場、龍洞片區、興隆、省立醫院東院、燕山立交等10處公交換乘樞紐;建設濟南西客站、十六里河、七賢、邢村等綜合客運樞紐,其中大學城綜合客運樞紐配套建設公交培訓基地。火車站北廣場將建設火車站客運樞紐,王舍人片區將建設新東站綜合客運樞紐,完善樞紐場站支撐工程。
二環西路BRT將建
無軌電車系統
“公交優先”已經喊了多年,但是很多市民仍叫苦不迭。“就快捷而言,公交車最慢。沒有專用車道,私家車和公交車搶道,堵在路上的時間太長了。”市民孫先生抱怨。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公交優先首先是理念優先,但關鍵是路權優先。據悉,濟南公交專用車道設置率僅為16.2%,市區大大小小道路1700多條,只有19條有公交專用道,長度為115.36公里。沒有優先路權,大多數公交車能保證準時發車,但堵在路上的時間就無法控制。
即使享有優先路權的BRT在調價后也面臨著客流量銳減的尷尬。
根據《濟南市公交都市建設工作計劃》,到2020年,濟南將新建36條公交專用道,共計234.6公里,包括張莊路、齊州路、歷山北路、清河北路、經十西路、鳳凰路、玉函路、飛躍大道、龍鼎大道、鳳鳴路等。
同時,公交走廊的建設也值得期待。到2020年,市區主干道將形成10條公交走廊,包括經七路中運量公交走廊、北園大街西延項目、黃崗路-緯十二路-陽光新路公交走廊、歷山北路-歷山路中運量公交走廊、經四路中運量公交走廊、經十路中運量公交走廊、緯二路中運量公交走廊、張莊路-堤口路、二環南路中運量公交走廊、舜耕路-青年東路-濼文路。公交走廊建成后,將提升中心城區和關鍵路段的公交運行速度。此外,結合BRT網絡建設,在主要BRT客流走廊建設路口優先系統。
另外,二環西路BRT將建無軌電車系統,北園大街、二環東路BRT系統將實施無軌電車改造。為提升BRT快速公交走廊的服務水平,將擴建長途汽車站東、歷黃路、全福立交橋西、全福立交橋北、新聞大廈、文化路西口、東倉、盛福花園、賢文莊等12處BRT站臺。
公共汽電車運營
正點率達70%以上
占道停車、亂停亂放、公交專用車道“不專”,讓很多市民抱怨頗多。根據《濟南市公交都市建設工作計劃》,未來五年,將加強停車靜態交通管理,在擁堵區域和路段取消占道停車,查糾和依法處罰違法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違法行為。
同時,加強公交專用道監督力度,根據路段交通流量、交通違法情況在公交專用道設置固定交通技術監控設施,公交車輛前、后兩端安裝公交專用道監控設施。
“智慧”公交系統將在公交車內安裝車載監控設備,2013年完成50%運營車輛的安裝工作,2015年完成全部運營車輛的安裝工作,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三級智能調度系統。智能IC卡應用平臺將拓展一卡多用功能,創新服務形式。
另外,對于“公交一族”來說,逐步推廣的“守時公交”將使其受益頗多。“定點發車、準時到站”的服務模式,公共汽電車運營正點率達到70%以上,早晚高峰時段公共汽電車平均滿載率控制在80%以內。
公交站點附近增設
非機動車停車場
城市機動車數量以幾何速度增長,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慢行方式,成為很多市民的期待。“下了公交車,走回小區還需要二十分鐘,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有點麻煩。”市民姜先生抱怨。
根據計劃,未來五年,濟南將建設、完善中心城區慢行系統設施,建設連續、安全、舒適的慢行通道。同時,社區慢行系統銜接設施將得到完善,在公交站點附近增設非機動車停車場,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另外,還將采取“人車分流,立體過街”模式,推進步行和自行車立體過街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