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熱線6610123消息 俗話說,酒是陳年的香。近日,煙臺考古工作者發現的西漢古酒,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白酒專家王文彬介紹,膠東地區歷史上多喝白酒和黃酒,但古代的酒種類很多,清澈的西漢古酒未必是白酒。
近日,煙臺市博物館考古部在對開發區三十里堡一處西漢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在一處墓穴中發現一個盛有透明液體的陶土罐。經質監部門檢測,陶土罐中液體含有酒精成分。根據國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監測,陶罐里的液體甲醇含量為9mg/L,乙醇含量為34mg/L,乙酸乙酯含量為52mg/L,由此確定罐中的液體是酒。
煙臺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閆勇介紹,該古酒所處的位置大概位于地下3.6米,陶罐口上面壓了一個碎了的陶器,起到了密封的效果。“里面的液體非常的清澈透明,就和純凈水一樣,什么味沒有。剛出土時,手指接觸陶罐會有濕漉漉的感覺。應該說這個陶罐和酒在地下是基本處于恒溫恒濕的狀態。”閆勇說。
山東省白酒評委、煙臺古釀工程師王文彬介紹,古代的酒分為發酵型和蒸餾型,酒也有米酒、葡萄酒、白酒、黃酒等類型。一般認為,在杜康釀酒和儀狄造酒形成的經過蒸餾的酒更符合現代白酒的原型。“酒的香氣來源于脂。不管是發酵酒還是蒸餾酒,都會形成高度酒。在一定的存貯條件下,通過各種反應,酒里的醇和酸會相互轉化,形成一種平衡。通常酒精度數高的酒醇就高,就會慢慢轉化為脂。酒也就越陳越香。”王文彬說,在煙臺古釀的存酒里,一瓶30年前的65度濃香型白酒,如今只有30多度。
王文彬認為,煙臺發現的西漢古酒雖然看起來很透明,未必是白酒。“以膠東來說,喝白酒和黃酒比較盛行。不過,古酒可能經歷過無數種變化,乙酸乙酯本身是一種揮發性物質,酒精含量微乎其微,并不好判斷是哪一種酒。”王文彬說。
據悉,為了更好地保存古酒,煙臺市博物館已經把酒和原裝陶罐密封保存在一個不銹鋼桶中,存儲于恒溫恒濕的庫房里,基本保持著古酒出土時的原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