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6月3日訊(記者 秦昕)3日,梁先生撥打熱線反映,他在濰河釣到的鯽魚體內,發現了一種身體呈乳酪色的多腿怪蟲。后來經專家鑒定,這種怪蟲是一種名叫“日本魚怪”的寄生蟲,在濰河內發現實物還是首次。
3日,記者來到梁先生住處,看到了這個怪蟲。怪蟲被放在塑料瓶中,為大小兩只。記者發現,這個怪蟲呈現乳酪色,身體呈長橢圓形,頭部短小呈“凸”字形,兩側有一對復眼;腹部有好幾節,背部有點像剛蛻皮的蟬,但“腿”很多,還有尾柄。
梁先生告訴記者,1日凌晨,他在濰河里釣了一些鯽魚,在其中一條小鯽魚中,梁先生發現了這兩只爬行的小動物。“釣了十幾年魚了,還是頭一次發現這種寄生在魚體內的‘怪物’”,梁先生說。
隨后梁先生經上網查資料得知,這可能是一種名叫“日本魚怪”的寄生蟲,危害很大,嚴重時還能致魚死亡。
隨后,記者聯系了濰坊市海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工程師王權,在詳細觀察了此生物的體貌特征后,王權確認為“日本魚怪”。他介紹說,“日本魚怪”是一種很少見的寄生蟲,屬于外來物種,一般都成對寄生在魚體胸腔內,個頭大些的是雌性,小些的為雄性,有時也會單只寄生的。會產生“日本魚怪”的原因基本有兩種:一是魚所在的河內的環境,二是魚母體中本身就已有蟲體產生。
王權說,“日本魚怪”的生命力頑強,魚一旦被感染,會影響正常生長,在魚體內生成后,魚體會隨之變得瘦弱或變形,最后喪失生殖能力,嚴重時會致魚死亡。由于北方人吃生魚的習慣較少,等魚被高溫煮熟后此寄生蟲也會隨之變性,不會引起中毒。
最后,王權建議市民,如果日后再次發現此“日本魚怪”,不要再次放生回水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