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年
他平日里攢著糧票待高考時用,能飽著肚子去考試就很幸福
1977年
恢復高考第一年,他白天下地晚上開生產隊大會,擠出時間挑燈夜讀,第一年就考上了
2008年
汶川地震中的北川中學倒了,她在板房內參加延遲高考,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家鄉……
高考給社會帶來了巨變,也給很多人帶來了不同的命運。從1977年恢復高考持續至今,已經有36個年頭了,而那些特殊年代的高考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要把我們高考的故事講出來,讓現在的孩子懂得知足 ,要覺得幸福。”6月5日 ,記者分別采訪了于1961年、1977年和2008年參加高考的三名考生,去聆聽他們特殊的高考故事。
1961年好多同學餓著肚子進考場
“現在的考生太幸福了,我們當時還有餓著肚子參加高考的,我想要把我的高考故事講一下,讓現在的孩子們懂得知足。”這是71歲的孫先生給記者打來電話后一個簡單的開場白。孫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在青島一中讀書,全國有240余萬考生,而只錄取1.7萬余人。“當時一個班里有四五十個同學,也就只有三到五人能夠考上大學。”
“我們面對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飯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孫先生仍記憶猶新。孫先生說,高考之前他就把糧票攢著用,加上親戚朋友的一些支援,總算高考的時候沒有餓肚子。“我這就算是很好的,還有很多同學餓著肚子考試,吃不飽啊。”
“當時青島最好的大學就是山東海洋學院,就是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校區范圍僅限于現在的魚山校區。”孫先生說,當時山東海洋學院是全國26所重點院校之一,實力很強。“我們當時報志愿的時候是不知道分數的,也不像現在這樣還給你列出分數線做參考。”最后,他如愿考進了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生物系。“當時每年考上生物系的一個省只有一兩個名額,家里的親戚朋友也高興壞了。”孫先生說,考上之后為了獎勵自己,他跑到臺西四路一個小飯館去吃飯,花了八分錢吃了3碗用地瓜干和米飯蒸出來的飯。“那時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現在想想,那頓飯真的很‘奢侈’。”
1977年白天下地晚上熬夜復習
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名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場。和很多等待了10年才得以參加高考的學生一樣,陳先生在高中畢業后兩年才盼來了高考。
“當時我已經在公社當團委書記,工作也算不錯,但是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也是第一時間就去報名。”陳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也沒有時間復習,白天他跟著農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還要開生產隊大會,開完會大概就到11點了。“自己復習的時間也就是開完會之后抓緊時間看會兒書。”陳先生說:“我當時報的第一志愿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后來被第三志愿山東師范學院給錄取了。”陳先生告訴記者,回憶起當時的高考,他覺得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考上大學之后和同學老師在一起的日子。“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班里的同學年齡相差很大,還有的孩子都有了又去上大學的。當時班里的老師和他們的年齡都差不多,大家也能夠玩到一起。我記得有時候班主任還讓我們去他那里吃飯,買幾個小菜喝一盅,感覺特別好。”陳先生說,畢業后很多同學都當了老師,他被分配到山東醫學院教書,后來被調到青島教書。
2008年板房里參加延遲高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時年19歲的沈倩正在北川中學高三(六)班的教室里上課。因為地震,他們的高考時間延遲到7月3日進行。
如今已經在四川北川電視臺工作的沈倩告訴記者,當時的余震還比較多,教學樓沒了,他們只能在操場上搭建帳篷。他們當時在位于長虹培訓中心的安置點復習,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住在臨時搭起來的帳篷里,后來轉移到板房里。“板房沒有修建起來的時候,我們在帳篷里復習,中午的溫度最高時候能達到40℃。”在沈倩看來,即使條件艱苦也沒有人退縮。很多老師的家里在地震后就剩下一個人,還有很多老師的孩子在地震中離世,但是這些老師都堅強地陪著我們,讓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
沈倩說,當時參加完高考之后老師和同學們都在一起舉行聯歡活動,那個時候就覺得特別開心。“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那天,我在北京,下午三點接到被中國傳媒大學錄取的消息。8月19日我拿到了中國傳媒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這些時間我依然記得很清楚,也就是在我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我對自己承諾‘走出去,我還要回到這里’。”
沈倩說,2009年春節,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到她的家鄉北川縣擂鼓鎮慰問演出,有兩位老師詢問她畢業之后想不想留在北京工作。“我記得當時我肯定地回答‘不會,我會回到北川’,北京有北京的好,但是因為我經歷了5·12,我就想回到北川,參與家鄉的重建,見證家鄉變化,我覺得這是我回報社會以及愛心人士對我厚愛的一種方式。”如今的沈倩是四川北川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她纖瘦的身體扛著攝像機,行走在家鄉的大地上,每一步都有著深厚的感情。記者 郝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