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飛 通訊員 亞林 全福
“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的現象,被調侃地稱為“中國式過馬路”。近期,山東師范大學和煙臺大學的志愿者,不約而同地針對“中國式過馬路”在煙臺做了社會實踐調查,希望找出這個頑疾的“病根”所在。
調查顯示:許多行人闖紅燈,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是受到了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有志愿者試圖制止闖紅燈的行人,結果46人被成功勸住,33人沒被勸住;31%的人認為,是交通意識薄弱造成了這一現象;大部分人支持用“加大懲罰力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實踐調查一
第一組>> 闖燈者普遍認為,其他人能過我也能
7月30日,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社會實踐小組的7名志愿者,從濟南趕到煙臺,在海港路與西大街交叉路口,針對“中國式過馬路”做了4組實驗。交警一大隊的民警在旁配合。
第一組實驗時,兩名志愿者扮成路人站在斑馬線前,當看到有行人想要闖紅燈時,便上前制止。下午3點多,海港路與西大街交叉路口,人流漸漸多了起來,部分行人見縫插針,看到前面沒車就走,完全無視信號燈的存在。一位女士拿著太陽傘,到了路邊時抬腿就走,完全不顧信號燈顯示的是紅燈。志愿者上前勸阻,希望她能遵守交通規則,等一等再走,可是這位女士看了一眼志愿者后,依然闖紅燈跑到了馬路對面。
不一會,又有大批行人“組團”闖紅燈,志愿者成功勸住了一對情侶,可是其他行人都快速地通過了馬路。這對情侶說,過路口的時候,沒有看到信號燈,看見有人過馬路就跟著一起過了,有人拉住他們勸他們別闖紅燈,就停了下來。“沒看見紅燈才闖的,遵守交通規則當然很重要。”這對情侶中的男士說。
經過半個小時的便裝勸阻和引導,往返斑馬線15次,兩名志愿者勸導成功7人。而那些沒有被勸住的行人說,身邊其他人都在過馬路,為什么他們不能過,所以根本不理志愿者的勸說。
第二組>> 志愿者帶頭“闖燈”,許多人跟著走
第二組實驗時,6名志愿者排成一排,站到斑馬線前,紅燈亮起后,志愿者原地不動,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感染一下身邊的行人,自覺遵守交通秩序。被6名志愿者擋住去路,大部分行人選擇了等候,但是依然有少數行人繞過6名志愿者,徑自闖過紅燈,到了馬路對面。大部分人都在等,為什么他們不能等?一位闖紅燈的行人說:“我有急事,著急!”說完匆匆離去。
隨后,志愿者又扮演了一下反面角色,帶頭闖紅燈。這下,在路邊蠢蠢欲動的行人,立馬抓住機會跟著志愿者一起走,浩浩蕩蕩的隊伍甚至逼停了路上正常行駛的車輛。大家說說笑笑地就“組團”過了馬路。有的行人根本沒注意信號燈,只是看著別人過就跟著過,“這么多人,車肯定不會撞我們,能保證安全,當然是越快通過越好了!”一位行人說。
第三組>> 看到志愿者后,行人闖燈少很多
第三組實驗時,6名志愿者穿上了反光背心,戴上了小紅帽,手里拿著小旗,分成兩組站在路的兩側。行人看到志愿者的裝扮,一開始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還是按著自己的節奏闖紅燈,完全沒有覺得在交通志愿者面前應該遵守一下交通秩序。慢慢地,似乎有的行人開始意識到有問題,同行的人要闖紅燈時,會拉一把,說:“這些人好像在維持秩序,那里還有攝像機呢!”一位行人很機警地對身邊的人說。
“闖紅燈肯定是不對的,看到有志愿者在,能等就等吧,真被曝光了,也覺得不好意思。”一位行人說。然而也有行人依然不在乎,“我著急要走,誰管得了那么多,而且交警也不罰闖紅燈的人,志愿者湊什么熱鬧!”雖然有行人無視志愿者,但是能看出來,路口有志愿者的時候,闖紅燈的情況能明顯少很多。
第四組>> 1小時內46人被勸住,33人照闖不誤
第四組實驗時,志愿者不再單純站在路邊“震懾”行人,看到有行人闖紅燈也開始勸導了。在一個小時的勸導中,有46人被成功勸住,但同樣,勸導不成功的次數也大為提升,經過勸導不聽從的人數有33人。一位老太太正要闖紅燈,被志愿者攔下后,想要一起跟老太太過馬路的人也停了下來。“不要走,我們也等等吧!”一位行人小聲地對身邊的人說。而當兩位小伙子要闖紅燈時,志愿者上前勸阻,兩位小伙子根本不理,還是大步向前,志愿者甚至跟著他倆來到了路中央,還是沒攔得住。
接下來,交警跟志愿者一起上陣,共同勸阻行人。進行了半個小時的實驗,發現經過志愿者和交警共同努力,勸導效果最為明顯。在準備闖紅燈過馬路的人中,只有3人不聽從勸阻,其他14人均聽從了勸阻。許多人在看到執勤交警的示意、聽到交警的哨聲后,選擇了等待,等綠燈亮起后再通過。
實踐調查二
現象>> 1小時百余市民過馬路不守法
近日,煙臺大學化學院“路之遙”社會實踐隊分別做了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實踐隊選擇在解放路和南大街十字路口做交通志愿者,實地調查煙臺市民“中國式過馬路”的情況。
據調查,60分鐘之內就有100多起違法過馬路的情況發生。其中包括:闖紅燈、跨護欄、不走斑馬線等。記者隨機采訪一些闖紅燈的市民,基本都知道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
“信號燈交替的時間太長了,等著等著就沒耐心了。”對于闖紅燈,許多市民這樣解釋。
還有一些行人說,過馬路只是隨大流,“看著別人都過去了自己還傻站著,多不好意思。”市民王女士說。
實踐隊隊長鐘世林說,有些市民選擇在沒車的時候闖紅燈過馬路,“他們覺得雖然是紅燈,但闖過去沒影響交通,還方便了自己,所以,都不怎么聽勸。”
原因>> 三成答卷者選“交通意識淡薄”
該實踐隊做了兩份不同的調查問卷,在市民與高校學生中分別發放了1466份、1153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307份、984份。
調查問卷涉及11個問題,主要包括:在紅綠燈路口,如何過馬路;平時闖紅燈情況的多少;造成“中國式過馬路”的原因;有效解決“中國式過馬路”的措施等。
造成“中國式過馬路”的原因中,有18%的學生認為,國民素質較低造成了“中國式過馬路”這一現象;31%認為是因為交通意識淡薄;11%認為是因為交通信號設置不人性化;17%認為是因為交通法規不健全;20%認為是執法力度薄弱造成了這一現象;還有3%認為是其他原因造成了此現象。市民跟高校學生的看法大致相同。
該實踐隊隊長鐘世林說:“從調查問卷的結果可以看出:學歷和闖紅燈有一定關系,學歷越高,闖紅燈現象越少;大部分人認為,國民素質低是造成‘中國式過馬路’的主要原因。”
對于如何有效解決“中國式過馬路”這一問題,普通市民與高校學生的意見如出一轍:“有交警或協警協助”這一措施的支持率最高分別為35%跟28%,次之是“加大懲罰力度”,所占比例分別為22%和26%。
本報記者 柳斌 實習生 衣濤 趙雁賓
“中國式過馬路”為啥頻頻上演
本報記者 于飛 通訊員 亞林 全福
行人>>
一塊闖安全,還不會受罰
其實闖燈的人都明白闖紅燈是不對的,可是為什么“中國式過馬路”會成為如此普遍的現象?一位行人說,他看到其他人在闖紅燈,就想湊在一起闖,因為這樣首先能保證自己安全,人多了,路上的車就會有所顧忌,哪怕車輛的方向上是綠燈,駕駛員也不會硬撞的。既然能安全通過,誰還管什么信號燈?
我國古代就有“法不責眾”的說法,人多了違法都不怕,更何況闖個紅燈?況且也不會受到處罰,還怕什么?有行人坦言,如果自己真的被罰一次,可能就老實了,可是現在沒聽說行人闖紅燈挨罰的,所以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闖燈的行人光想著自己能安全通過了,沒考慮他人,更沒考慮駕駛員的感受。市里本來就堵,駕駛員心煩意亂的,要聽從信號燈的指揮,還要提防行人,通行效率自然就差。行人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一位駕駛員說。
交警>>
警力不夠用,執法難度大
交警一大隊民警介紹,如果有充足的警力,或許對改善“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有所幫助,但是現在的警力很難滿足要求,還是要依靠整個社會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來自發地遵守交通規則,讓行人明白文明出行的重大意義。
民警說,交通管理者對行人的管理難度確實大。雖然交通法上有明確規定,行人不遵守交通信號燈,可處20元以下罰款,但是如果交警部門真的要處罰,許多行人的反應恐怕會是“至于嗎”,況且20元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能起到懲戒的作用,因此制約性也小。
民警介紹,如果真的要執法,一個路口一名交警肯定不夠,因為闖紅燈的人太多,交警攔下一位處罰,其他人就快速通過了,被攔下的這位行人,恐怕也不會服氣,“這么多人都闖紅燈了,為什么只罰我一個人?”如果要增設警力,現實情況也是不允許的。
“中國式過馬路”該咋解決
本報記者 柳斌 實習生 衣濤 趙雁賓
煙臺交警支隊第三大隊宣傳股股長王建認為,“中國式過馬路”是一個德與法的問題,“德”指人們的交通意識,“法”指執法力度。
王建解釋:道德方面,精神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有些人向利益看齊,便不自覺地忽略了一些安全隱患問題;法律方面,雖然《道路安全交通法》有相關規定,但由于執法不夠強硬,一些問題放任自流,就會引起惡性循環。
“相比而言,中國的懲戒措施有些薄弱,這是造成‘中國式過馬路’現象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王建說,交警部門的主要職責首先是維護交通設施,處理交通事故。由于警力有限,交警不可能每天都在路口勸阻闖紅燈的路人。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家長期共同努力。教育是軟手段,政策是硬手段,兩者要相互結合。”王建說,交警會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意見,與教育部門等其他部門配合好,共同解決“中國式過馬路”的問題。
他山之石
行人闖燈 他們這么做
杭州>>
用大屏幕曝光闖紅燈
在杭州的一些顯著路口,交警部門設置了攝像機和大屏幕,用攝像機拍攝斑馬線上的情況,如果有行人闖紅燈,直接在路邊的大屏幕上人臉曝光。雖然沒有直接開出罰單,但對闖紅燈者來說,也是一種警示,然而這種人臉曝光,是否涉及人權問題,杭州交警的這種方式是否可取,還需要探討。
北京>>
行人闖紅燈罰款10元
北京的交警對部分闖紅燈的行人開罰單,每人罰款10元。對此,有人對罰款依據不解,有人認為罰得過輕,有人質疑能否取得實際效果。但是北京交警部門回應,為了規范交通秩序,這種做法是有法可依的,而且并非新規。
南京>>
行人闖燈擬報單位
南京交警處罰行人闖紅燈行為,但是參與執勤的交警們感嘆,所花精力和效率不成正比。取證完畢后,行人苦苦哀求,要處罰一例違法行為,需要耗費半個多小時。他們正考慮與轄區內的單位協商,能否將闖紅燈等違法行為與獎金和評比掛鉤,希望通過共同參與的方式,取得更好效果。
國外>>
闖紅燈最重可判監禁
違規過馬路并不是一個特殊現象,其他國家也很普遍,不過有些國家的處罰力度都很大。比如在德國、美國,行人闖紅燈與個人信譽掛鉤;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闖紅燈,罰款200新元(折合人民幣約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再闖,最重可以判半年到一年監禁。
本報記者 于飛 通訊員 亞林 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