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新快報記者 周雯
■采寫:新快報記者 周雯 陳榮炎 黃婷 羅仕 實習生鮮垚 喬夢飛 通訊員聞香
廣州,人頭攢動;佛山,名家聚首。昨日,南國書香節的周末第一天,重磅活動扎堆,名家齊亮相,書迷們更是擠爆書香節廣州主會場。唐駿、李銀河、管笑笑、錢文忠等人也先后在廣州主場開講,講座未開始,已經限制觀眾入場。而莫言則把在整個書香節的最后露面,獻給了在佛山分會場舉行的首屆非虛構寫作大獎頒獎禮,頒獎禮上中央電視臺名嘴白巖松、作家閻連科、導演賈樟柯等名家擔任嘉賓。
佛山
名人多莫言開口贊佛山
南國書香節琶洲開幕首日,莫言的出場成為全場高潮,但依舊“莫言”,令書迷稍有失望。昨日,現身佛山分會場的首屆非虛構寫作大獎頒獎典禮,莫言終于開了“金口”,一開口便以“滔滔不絕”的“段子”盡現文采,“佛山是個好地方,昨天我一下飛機就想,如果你們廣東人現在說廣東熱,北京人就要笑了。因為來佛山像避暑一樣!如果北京人說他們愛讀書,佛山人就笑了,這邊的書香很濃。”莫言越說越來勁,“如果我們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人,講他們在近代出現過偉大的歷史文化名人,佛山也笑了,因為你們有梁啟超、康有為。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人說他們近代出現過武林高手,佛山人也笑了,你們有黃飛鴻、李小龍。所以,佛山是一個好地方!”
在頒獎禮上,白巖松也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以新聞從業者的身份他嚴格要求自己“虛構是我一生的敵人”,還在昨日下午演講20分鐘,分享自己的“AB面”人生哲學,他還批判,“我們的公共知識分子,越來越公共,越來越不知識分子,連批判也陷入空話套話中。”
此外,閻連科、陳平原等人在佛山圖書館講座。令人稍遺憾的是,原定出席的作家劉震云、傳媒人胡舒立兩人并未到現場。今日,佛山繼續有蘇童對話麥家、許子東談莫言等名家活動。
廣州
人氣旺入場至少半個鐘
9時開館,書香節迎來周末第一天,入場人流從10時起,已經排到分流“S”道的道口,至14時許,人流高峰,入場排隊至少花半個鐘。新快報記者發現,雖然開通了新港東地鐵站,但由于離琶洲站較近,人流依舊往琶洲出入口扎堆。組委會介紹,由于會展大道兩頭均開通,希望市民自覺分流,以節省自己的時間。與佛山聽講座的人少相比,廣州的名家講座,場場都需要提前限流。
最早開場的著名兒童作家楊紅櫻,由于人流逐漸增多,講座不得不中途限制市民進入。人氣最高峰出現在12時,李銀河的講座提前半小時,便限制人流入場。據了解,講座開放得提前預約,今日活動已經全部預約完畢,已預約的讀者最好早點領票,并在講座前1個半小時入場,沒有預約的讀者需先在門外等待,先到先得。今日討論的重要嘉賓,僅余秋雨場有預約,易中天、閻連科等人講座均為先到先得。
現場觀察
書展不忘“秀”美食
新快報訊 雖然名家難比佛山分會場,但廣州琶洲主會場的人氣,也非其他各市所能相比。在實體書店不景氣的當下,書香節卻吸引更多市民來把新書“一網打盡”。記者發現,受到臺風影響,昨日廣州異常涼爽,書香節的人流與往年相當。人氣旺盛,也盡顯百態。
臺灣館的相關負責人林先生介紹,今年他們是第二次入駐南國書香節,相比去年,今年的場館不僅面積擴大了,展品總類也更豐富,除了主打圖書外,食品、手工藝品占據半壁江山,“去年效果不錯,今年許多參展商都是主動要求來,相比圖書,臺灣食品更受歡迎。”
在食品銷售區,記者發現前來購物的顧客絡繹不絕,門口收銀處一直排著長隊,從果汁飲料到大堆零食。記者觀察發現,進入食品區的市民,基本都會購物,還有市民在第一天買了東西后,第二天又來的,李女士便是這樣一位,“昨日我買了鳳梨酥回家,家里人都說好吃,我再來買一點。”負責人介紹,銷售情況估計勝過去年。
焦點關注
莫言:“非虛構文學更立體”
“佛山是個好地方,昨天我一下飛機就想,如果你們廣東人現在說廣東熱,北京人就要笑了。因為來佛山像避暑一樣!如果北京人說他們愛讀書,佛山人就笑了,這邊的書香很濃。” ——莫言
新快報訊“如果說新聞通訊是繪畫,我覺得非虛構的文學有點兒像雕塑,更立體。”昨日上午,在首屆非虛構寫作大獎頒獎禮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始開“金口”,而且妙語連珠。
莫言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出場,為重頭戲——首屆非虛構寫作大獎文學獎頒獎。而在其登臺前,主辦方特意安排朗誦者演繹了一段莫言的作品《童年讀書》。在觀眾掌聲中,身穿灰白T恤的他從舞臺后方走上來,連稱“很激動”:“剛才那段非常優美的朗誦,使我心潮不平靜。”
在隨后被問及對非虛構文學的看法時,莫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其并非新產生的文體,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報告文學已經大行其道,興盛不衰,而是介乎新聞報道與純粹的虛構小說二者之間的文體。
“如果(非虛構文學)完全一點虛構沒有,我覺得也不可能,而新聞報道必須絕對真實。”莫言認為,“非虛構文學不僅僅要呈現事件的過程,而且要呈現在這個事件過程當中人們的心理活動,可以給作家提供寫作的廣闊天地。”最后,莫言用了一個比喻作為結束語:“如果說新聞通訊是繪畫,非虛構文學就有點像雕塑,它更加立體地展現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