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只有媽媽好”,如果今年46歲的吳德斌會說話,這一定是他要說的第一句話。吳德斌,家住淄博市張店區杏園街道辦事處,四個多月大時一場高燒,讓吳德斌得了乙型腦炎。從那時起,母親宋艷花便帶著他四處求醫,從未放棄對兒子的治療。
9月9日,記者走過一條路面坑坑洼洼的小胡同,來到宋艷花的“新穎理發店”。門面不大,不足十個平方米。一進門,已經68歲的宋艷花正在給客人理發刮臉。理發價格鄰居們都清楚,女士和小孩5元,男士需要刮臉再加兩元。文/圖通訊員馮萍記者曹建民
12個年頭9個省地市她背著兒子求醫問藥
1967年4月,宋艷花與丈夫結婚后的第三年,生下了二兒子吳德斌。小時候的吳德斌胖乎乎很是可愛,特別討人喜歡。當一家人還沉浸在快樂中時,一場持續不退的高燒讓吳德斌得上了乙型腦炎。“第一次看病時,大夫就說了,這孩子治療之后也是留殘,勸我放棄。后來我背著兒子到處看病,丈夫看我那么辛苦也勸我放棄。”宋艷花眼眶含著淚對記者說。她就是不信,有一絲希望她也要帶著兒子看下去。
黑龍江、吉林、河南、陜西、山西、貴州、云南、上海……就這樣,從吳德斌得病后的12年內,宋艷花背著吳德斌,抱著三女兒,跑遍了全國9個省市的部隊醫院。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治療,吳德斌因腦炎失明的眼睛又再次看到了光亮。雖然兒子的四肢還是沒能康復,但這已經讓宋艷花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1977年,吳德斌已經10歲了,大夫告訴宋艷花,這孩子已經沒有完全康復的希望了,現在能做的就是帶回家好好養著。于是,宋艷花結束了求醫路,帶著吳德斌回到了淄博老家。“那時候醫院沒有康復訓練,我都是自己在家照顧他,給他做康復訓練。”宋艷花告訴記者,兒子四肢不受大腦控制,不能離人,丈夫又在部隊工作顧不上家,她就辭去了工作,自己一人在家寸步不離地照顧兒子,一個月下來,她就瘦了20多斤。
丈夫病逝她靠給人理發養活兒子
就在生活慢慢開始好起來的時候,2000年丈夫突發心梗病逝。“當時我真有不想活的沖動,可是想想我的兒子,我是怎么也沒有勇氣走出那一步。雖然他不能動,不會說話,但他卻是我全部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宋艷花告訴記者,用了整整三年,她才從丈夫逝去的悲痛中緩過來。“當初丈夫的部隊看我每次都要背孩子去理發,就送了我一套理發工具,讓我自己給兒子理。我越理越熟練,鄰居都來找我幫忙理發。家里困難,我就專門去學習理發,想著賺點錢補貼家用。”
一個推頭器,一把刮臉刀,一把老式的理發躺椅,一間小屋。1979年開始,宋艷花在張店區洪溝西街租了間屋子開起了理發店,手中那個推頭器一拿就是34年。
2000年丈夫去世后,宋艷花把家里的房子租了出去,用房租在外面租個門面開理發店。宋艷花告訴記者:“現在我跟兒子就住在理發店里,這樣,我能一邊理發一邊照顧他,放心。”她用堅強的雙手撐起了家里的“半邊天”。
宋艷花的鄰居告訴記者,宋艷花還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和小女兒,如今都已經成家,兒子女兒也經常來看望她。不過這兩個孩子的家庭情況也不好,四個人中三個人下崗,生活拮據。宋艷花不想給孩子添麻煩,二兒子的生活,都靠她一個人料理。
市民受感動橫跨城區來理發
宋艷花住在張店區東三路,她的顧客卻遍及整個張店區。鄰居們告訴記者,最開始,老鄰居們都來捧場,后來口口相傳,有的遠在西三路甚至更遠的顧客也來看望她,在她這里理發。張店區區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東三路和西三路的距離差不多有五公里,幾乎橫跨了整個張店市區。“前幾天有個在咱們這開飯店的重慶小伙子來理發,一理完就匆匆忙忙給錢就走了。我一看是500塊,就趕忙追上去。但人家開車太快,我就沒趕上他。”宋艷花說,她很感謝這些幫助過她的人,“人家賺錢也不容易,其實來我這兒理理發,我就知足。”
吳德斌身邊離不開人,為了照顧他,宋艷花就早晨出去一趟,買上足夠的菜,其余的時間都在理發店里。宋艷花告訴記者,她什么都可以放棄,但就是不能放棄吳德斌,因為吳德斌就是她生命的全部。“現在我最掛心的就是,哪天我走了,兒子怎么辦。所以有時候我都希望他走在我前頭,這樣我也就沒什么好掛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