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海葬財政補貼170萬余元
據悉,從1991年起,青島實施第一次海葬至今已有8464具骨灰撒入大海,參加群眾約3.7萬人。自2010年10月1日起,對本市居民實行免費海葬,財政上每位逝者補貼500元,至今骨灰免費撒海已3492具,財政補貼約170多萬元。
記者了解到,外地戶籍的逝者想實行海葬,要交納500元的費用。本次海葬有77位逝者來自外地,其中不乏祖籍為青島的“老青島”,家屬們尊重他們的遺愿,讓他們的骨灰回歸青島、入海為安。據記者了解,不少家屬 28日從南京 、上海等地趕來,專程參加海葬儀式。不過 ,他們對于外地人要收費這一制度略存疑惑。
“因為財政等原因,對外地居民放開海葬免費制度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殯葬協會會長孫永林告訴記者,“每位收取的500元費用全部用于租船等工作。”
特寫
一波三折,三兄弟帶“父”回家
記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參加海葬的不少逝者是年幼時離開青島,在外闖蕩多年,而最后的遺愿就是回到大海的懷抱。家屬們從各地千里迢迢趕來,滿足逝者生前的愿望。來自南京的逝者楊洪林就是這樣一位“老青島”。
“父親生前的遺愿就是一定要把他葬在青島的海里,他說青島的海特別干凈,特別美 。”楊力志是楊洪林的三兒子 ,他告訴記者,父親是一位老革命,1926年生于青島,16歲就參軍,然后隨著軍隊的步伐,一走就是十多年。“父親每隔兩三年就要回一趟青島,我爺爺奶奶也都葬在青島,父親就說要葬就葬在青島的海里。”
為了實現老人的遺愿 ,這一大家子人可費了不少勁。老人于今年7月初去世,而青島一年一般只有春季和秋季兩次海葬。“我們兄弟三人現在都住在南京 ,為了報名登記海葬,只得拜托在青島的親戚幫忙聯系,所以報名的時候還費了些勁。”
這次楊家兄弟三個帶著母親和孩子請了假來到青島。“27日我剛結束出差回到南京 ,接著就趕來青島,當時差點沒趕上車。”記者了解到,兄弟三家27日下午辦理好了手續,28日海葬結束后就要坐動車趕回去。送父親入海為安,可是為何不見母親的身影?“母親跟父親感情太深了,這兩天一直特別悲傷,而且她還嚴重暈車暈船,真怕親自送父親,她會出現危險,恰好父親老家的習俗是不讓女性親自送逝者,我們就把母親留在青島親戚家了。”長子楊力敏說。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每年約有6萬余人去世,市區內約有1.2萬人去世,由于青島市民的骨灰可在殯儀館免費存放1年,所以至今有約 80% 的居民會將骨灰暫時存放在殯儀館。除去殯儀館提供的免費存放場地,其余場地或外地居民一般每年繳納60至178元的管理費。而隨著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不僅市內的公益性、經營性墓地變得緊張,部分郊區的一些祖墳也因土地征用而被迫遷移,人去世以后骨灰如何安置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本報見習記者 朱薪雨 通訊員 郭云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